□本报记者 张璐 通讯员 马芳 摄影报道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化改革发展、加快民和—红古创新发展先行区建设……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委、县政府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及时回应群众关切,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基层的困难事、百姓的烦心事,以实实在在的成效让群众看到高质量发展成果、共享高品质幸福生活。
营商环境安装“加速器”
企业车间机器轰鸣,生产线上工人忙碌,建设现场如火如荼……这是记者近日在民和县工业园区看到的工业经济新气象。
营商环境的优化是助推工业经济转型提质增活力的“加速器”。今年,民和县工业园区采取对入驻企业给予3年免租优惠,投产后将对企业一次性给予5万元补助资金,全力提升要素保障,确保企业“引进来、留得住、能落实、早结果”。前三季度,园区内中小企业创业园、乡村振兴创业园已招商引进12家企业入驻,总投资达0.6亿元。
今年8月下旬,回乡创业的李显锋看到了民和县工业园管委会发布的“民和中小企业创业园标准化厂房0租金招商”消息,这个消息对李显锋来说,犹如旱苗得雨。随后,他第一时间咨询联系,并获得了1100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支持。李显锋马不停蹄,鼓足干劲布置加工车间、安装加工设备,10月17日,公司正式开业投产,上线运营。
这是民和工业园党工委、管委会学史力行,帮助企业纾困解难的一项民生举措。
今年,为了让百姓们“少跑路”,民和县政务服务中心持续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进一步提升线上线下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努力实现政务服务减环节、减时间、减跑动次数,真正做到从“群众跑路”到“数据跑路”。通过设置“跨省通办”综合窗口、积极推进政务服务事项“一件事”主题套餐式服务,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前三季度,共受理各类便民服务事项30.19万件,其中办理跨省事项7556件,办结30.19万件,办结率100%。
学史力行践初心,倾情倾力办实事。
今年以来,民和县坚持把为群众办实事作为践行“两个维护”的内在要求,及时成立县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组建6支督导组,全力确保组织到位,并制定印发《民和县党史学习教育实施方案》《民和县“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实践活动方案》《党史学习教育清单》等相关文件,全力确保落实到位。
通过制定印发承诺清单、召开工作推进会、实地督促指导等多种形式,民和县扎实有力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实践活动,真正把为民宗旨落到实处。
据统计,民和县累计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实践活动共5157件,其中重点项目148件。党支部承诺践诺累计4613件,党员岗位建功和志愿服务累计2593件。
生态环境展现“高颜值”
民和县肩负着清水出城出省的重要职责,全力打造“区位优势强、生态环境美、开放活力足、幸福指数高”的魅力民和“四张金名片”更是离不开水。
为了共筑民和绿色发展水生态网,民和县牢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国之大者”,久久为功守青山、护绿水。相关部门积极落实河湖长制,狠抓综合治理,扎实开展河湖“四乱”问题整治、河湖管理范围划定、水污染防治等重点工作,完善科技支撑机制,全力开展岸线利用项目排查工作,加大培训力度,开展水质达标检测,全力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河湖长制网络体系,做到守河有责、守湖尽责。
除水生态外,民和县还将“靶向”推进祁连山南麓民和片区生态环境整治及“问题图斑”整改工作,11家矿山和84个“问题图斑”全面通过省市验收,筑牢了东部门户生态保护绿色屏障。
“河水清澈,潺潺流淌,树木郁郁葱葱,生机勃勃,如今我们的家乡越来越美了。”市民王女士说,近年来,民和县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理念,聚力打造绿水青山的青海东大门生态屏障,让民和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市民推窗抬眼可见绿、出门迈步即入园的梦想,如今已经成为触手可及的现实。
生态环境的“高颜值”也是乡村振兴新画卷中不可或缺的一层鲜艳的底色。
“投资625万元给七里花海景区建设基础设施,年租金收益达37.5万元,入股光伏电站219万元,每年实现村集体经济收益32.7万元。”在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古鄯镇山庄村的发展日新月异。
今年以来,民和县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实践活动,创新提出健全两项机制、推进五大行动、实施六大工程、做好七个衔接的“2567”工作思路,像抓脱贫攻坚一样抓乡村振兴,坚决把来之不易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好、拓展好,确保脱贫不返贫、振兴不掉队。
在实践活动中,投资1.16亿元打造里长垣规模化养殖园区,统筹3580万元乡村振兴资金,全力打造了10个乡村振兴试点村和1个乡村振兴试点乡,开展技能培训2369人次,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0.5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1.7亿元。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我们要以此次实践活动为抓手,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村史馆、农家书屋、秦腔业余剧团等的独特优势,不断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帮助村民既富口袋又富脑袋。”山庄村党支部书记毛德宝说。
民生守护突出实打实
为群众办实事,关键要突出一个“实”字。民和县听民声、察民情,找准查实基层和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制定“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实践活动重点项目清单台账,逐项办理解决。
老旧小区改造是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关心关切事,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今年,民和县坚持城乡统筹,聚力建设绿色宜居的新家园,全力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实施外墙保温、屋面防水、污水管网、道路硬化、停车位规划、建设器材、保安门禁等项目后,重塑城市新形象。
始建于2005年的浪塘水库至转导红花村的公路为马营、转导两乡镇通向外界的主通道,由于年久失修,道路坑洼泥泞、崎岖难行,沿线群众出行十分困难,经济发展也受到极大影响。
为回应群众期盼,彻底解决群众出行难题,民和县积极争取省上交通项目的支持。2020年3月,总投资4.28亿元的民和县浪塘至红花公路正式开建,经过487天的日夜鏖战,于今年6月30日顺利完成交工验收,正式建成通车。浪红公路的建成,不仅改善了马营镇及转导乡群众的出行条件,便利了沿线乡镇之间的往来,而且为加快青海省省道路网建设,提高路网整体服务水平,推动沿线地区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交通运输保障。
针对川垣大道延伸段没有安装照明路灯,给驮岭小区及周边村民的夜间出行带来极大不便的问题,民和县住建部门在今年9月份,经过37天的紧张施工,于9月23日全面完成路灯安装工程,为全长2.6公里的川垣大道延伸段安装了169盏照明路灯,架设2台变压器。
一条路,一盏灯,体现的是务实担当,反映的是为民情怀。
百年党史,是一部践行初心使命的历史,是一部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同命运的历史,也是一部为人民群众解难题、办实事的历史。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民和县各级党组织把“为民办实事、解难事”贯穿于党史学习教育的全过程,用点滴“实事”,让群众感受到了党史学习教育带来的实惠,进一步激发了各族干部群众知党恩感党恩,坚定不移跟党走的信心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