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复杂形势,全县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一系列大政方针和省市对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继续坚持稳中求进与改革创新相结合,努力克服诸多不利因素影响和困难,一季度,全县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实现了良好的开局。
一、经济运行情况
1、生产总值较快增长,二产贡献突出。一季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6亿元,同比增长10.3%,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3.1个百分点,分别比全省、全市高2和2.3个百分点。列省考六市县第一名,海东六县第二。其中:一产实现增加值1.2亿元,同比增长4.4%;二产4.5亿元,增长14.1%,贡献率为69.32%,拉动经济增长7.1个百分点;三产3.9亿元,增长7.1%。
2、农业经济总体平稳,牧业生产态势良好。我县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面部署春季农业生产,巩固40万亩全膜作物种植,加之今春降水较往年充沛,农作物长势良好,养殖业稳中有升。实现农业增加值1.23亿元,同比增长4.34%。其中:种植业增长5.3%,牧业增长4.37%。
3、工业快速增长,铝产业成支撑。全县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3%,列省、市考核第一,超出全市平均数11.2个百分点。铝产业是我县工业增长的主要拉动力,完成产值11.24亿元,同比增长25.85%。
4、投资总量高居第一,增速相对落后。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19亿元,同比增长16.7%,总量居全市第一,增速位居第四。其中: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06亿元,同比增长13.39%;房地产投资1.13亿元,同比增长47.2%。分产业情况看,一、二、三产分别完成投资1.05亿元、2.52亿元和5.62亿元,占全社会投资总额的11.47%、27.44%和61.09%,一、二产业分别下降18.73和36.38%,第三产业增长104.77%。
5、消费市场发展平稳,限上企业增长乏力。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4亿元,同比增长10.68%。分销售地区看:城镇2.33亿元,增长10.78%;乡村1.81亿元,增长10.55%。分销售形态看:商品零售3.24亿元,增长11.41%;餐饮业0.91亿元,增长8.16%。限额以上商业实现销售收入670万元,同比下降5.1%。
6、财政收入完成进度,银行存款下降。一季度,完成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0.81亿元,增长1.96%,完成年度任务的26.54%。其中:税收收入0.44亿元,下降12.42%,非税收入0.36亿元,增长27.51%。公共财政预算支出5.78亿元,增长12.95%。全县金融机构季末存款余额77.28亿元,比年初下降6.8%。贷款余额26.72亿元,比年初增长0.9%。
7、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城乡增速基本相同。据民和调查队分市县一体化住户调查资料显示,2016年一季度,民和县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17.51元,同比增加261.75元,增长9.1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07元,增长9.3%。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2210.7元,同比增长11.13%;人均经营净收入为1549.61元,同比增长23.10%;人均财产性净收入181.32元,增长12.29%;转移净收入为665.75元,同比下降17.41%。
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2562元,同比增长9.1%。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1250元,同比下降0.34%;人均经营净收入为733.21元,同比增长10.84%;人均财产性净收入40.08元,增长347%;转移净收入为533.4元,同比增长27%。
二、存在的问题
1、投资大项目少,完成任务难度大。一季度,投资亿元以上的在建项目只有15个,其中2个已竣工,除了川大高速,其余项目剩余投资总量都不大,投资保持持续稳定增长困难较大。
2、工业投资增速下滑明显,投资比重下降。1-3月份,全县完成工业投资2.35亿元,同比下降36.38%,其中工业园区完成投资1.34万元,占工业投资比重的57.15%,从目前来看,续建项目接近尾声,新的大项目未落地建设,难以保障工业投资任务的完成。
3、工业产品价格持续低迷,产能不能有效发挥。全县铁合金企业开炉率仅为66.7%。碳化硅行业开工率不足50%,水泥行业:受国家化解过剩产能政策影响,加之外来产品冲击,水泥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一季度产量比上年同期减少3万多吨。
4、财税增收不容乐观。一是下行压力仍然存在,税收后期增长艰难。房地产低迷态势在短期内难以扭转,传统产业支撑不足,新兴产业尚未形成有效产能和规模效应,大的税收增量难以形成。随着“营改增”全面推进,结构性减税力度不断加大,存量税源将被削弱。二是收支矛盾较为突出,融资压力明显增加。一方面财政收入增长极为艰难,转移支付、债券资金增量有限,土地收入增长乏力。另一方面,脱贫攻坚等刚性支出、重点支出有增无减,导致财政收支资金缺口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