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 黄河岸畔的美丽重生 |
|
|
图为晨光中的金田、草滩新村
回迁入住的张建青一家
□本报记者 郝志臻 通讯员 岩子 摄影报道
初冬的清晨,地处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黄河岸畔的三川大地云雾缭绕、烟波渺渺。阳光透过雾层,轻柔地洒落在金田、草滩新村,给人们以朝阳般的重生信心和美好憧憬。站在金田、草滩灾后重建搬迁新村的感恩广场上,一面鲜红的五星红旗在尚未散尽的晨雾中迎风招展。放眼看去,土黄色墙体、橙红色瓦面的庄廓小院新颖别致、错落有序,柏油铺就的村间巷道宛如一条黑丝带,连接着家家户户的小院,回迁装修的人们已经开始了新一天的忙碌。搬迁新村前的沿黄公路上早已安装了“村镇路段,减速慢行”的蓝底白字提示牌,感恩广场东侧的小二楼楼体侧面墙上“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九个字传递着灾后搬迁群众的感恩心声。“灾难发生后,党和政府把我们安置到临时板房里暖暖和和度过了寒冬,现在又为我们建起了这么好的新村庄……”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感慨道。“红心向太阳,感恩三春晖,永远跟党!”回迁入住群众张建青家的大门上贴着手写的对联。11月20日一大早,张建青一家如期搬进了新家园,结束了十月有余的板房生活。当日上午,中川乡县级联点领导和乡村两级领导干部也第一时间前往祝贺。走进张建青的新家,室内的装修简洁大方,客厅的沙发茶几、卧室床铺被褥收拾得干净整洁,主卧被子上的两块苫单,一块绣着“鱼戏荷花”图,另一块绣着“富贵牡丹”图,寄托着新家园富贵吉祥的美好新愿景。“今早才搬了一部分东西,等会儿还要把剩余的东西尽快搬过来。”张建青说,两个孩子还在上学,用钱的地方还有很多,家具和生活用品基本都是原来老家用的。和张建青一样,还有许多搬迁村民正抓紧时间装修或陆续入住,准备重启新生活。记者了解到,今年3月28日,民和县中川乡金田草滩村地震灾害避让搬迁安置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位于中川乡金田村,规划用地面积15.6公顷,总投资9019万元,按统规统建方式建设,分为80平方米、120平方米、160平方米三种户型,并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内容,集中安置中川乡金田村、草滩村186户地震砂涌受灾户。另外,二期建设的90套住房将集中安置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户。项目开建以来,省市县主要领导多次深入现场调研指导,项目施工单位加班加点甚至夜间施工赶进度,项目建设单位、中川乡党委、政府全程跟进协调项目建设期间的相关事宜,确保项目高效推进。10月底,该项目如期竣工交付后,中川乡乡、村两级全员行动,动员群众抓紧装修回迁,确保搬迁群众今年在新居温暖过冬。为方便搬迁群众办事,新村项目竣工后,中川乡在搬迁新村提前打造了党群服务中心,因需设置多个服务岗位,安排村干部、相关业务人员现场办公,全力做好服务保障工作。记者在现场看到,搬迁新村还开了一家生活超市,方便了群众的日常生活购物。走进超市,货架上日用百货琳琅满目,时而有群众进店选购。“前期投入了六七万元,11月4日正式开业,现在搬迁入住的家庭还不多,日均销货五六百元左右。”超市的老板汪占良介绍,近期还将增加粮油蔬菜销售,为搬迁入住的村民就近提供购物便捷服务。据中川乡政府乡长罗吉才介绍,今年以来,中川乡坚持灾后重建和产业发展两手抓,积极争取450万元东西部协作资金支持,实施完成了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可容纳1600只羊的养殖场建设项目,待验收通过后投入使用。金田村党支部书记杨德录还把自家传承多年的酩馏酒作坊也搬进了新村,这既是传统产业,更是文化传承。不仅如此,在金田、草滩新村里互助幸福院也正在抓紧装修,预计11月底交付使用。据民和县民政局局长马文娟介绍,民和县在中华慈善总会支援青海省“12·18”地震专项捐赠资金建设项目支持下,重点打造了中川乡金田草滩集中安置点、官亭镇赵木川村集中安置点互助幸福院及儿童之家,项目投用后,可为两个集中安置点的70名老年人、60名儿童提供娱乐活动和助餐服务。从2023年寒冬午夜的地动山摇到金田草滩地震灾害避让搬迁安置区的新生,已经过去340多天。如今,伴随着搬迁群众的陆续回迁,一幅灾后新生的画卷正在黄河岸畔徐徐铺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