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今日民和
西海都市报| 喜看民和马营三变
来源:    时间:2024年11月07日    

西海全媒体记者 马吉祥 吴梦婷 赵俊杰 吕锦武

深秋时节,驻足马营岭上,八百亩杏林披上了斑斓的秋衣,放眼望去,红叶似火,吸引游客慕名而来。俯瞰脚下,马营镇集市上车水马龙,一派热闹……近年来,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马营镇积极转变思路,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融入各项事业中,使这座拥有四百余年历史的集镇焕发新机。

图片

马营镇洒达庄村新建的土豆储藏窖。西海全媒体记者 吴梦婷 摄

一变:小土豆做大做强了

温尕虎的家,在马营镇洒达庄村。这里的村民世代种植土豆,如今感觉却大不同。

“我从小就知道洒达庄村的土豆口感好,每年秋收的时候,家家户户总能变着花样把土豆做成一道道美食。现在小土豆做大做强了,不仅产量翻倍,每年采挖季,各地客户都提前预订,土豆成了当地百姓增收致富的金蛋蛋。”

温尕虎是马营镇洒达庄村的党支部书记。谈起洒达庄村的小土豆如何做大做强,他用种植观念之变、种植方法之变概括了多年来土豆种植经历的变化。

2021年,洒达庄村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一村一品”政策的号召,全村动员,共种植了300亩土豆,开启了特色农业发展的新模式。为避免长期单一作物种植可能引发的病害和土壤退化问题,2023年,洒达庄村创新采用了土豆、玉米与青稞轮作的种植模式,种植土豆370亩,玉米410亩。轮作的种植模式有效利用了玉米和青稞的种植周期,还为村集体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收益,实现了土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在温尕虎的带领下,洒达庄村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温尕虎说,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目前已有89户村民积极参与其中,他们通过务工、土地流转等多种方式,每年都能获得上万元的额外收入,生活品质得到显著提升。

“过去靠力气,现在靠科技,每亩地土豆的产量达到2000斤,比以前翻了一倍。”在洒达庄村的农机库房,种植机、覆膜机、施肥机、拖拉机等农机具依次排列。温尕虎指着一台覆膜机说,这台机器一天能覆膜几十亩地,如果靠人力则需要20天左右。覆膜后,土地的保湿效果倍增,遇到干旱年也不怕晒,产量也比以前增加了,这些都是科技的功劳。

自2021年起,洒达庄村持续加大农业投入,通过购置农用机械、新建储藏窖等强化基础设施,村两委主动联系相关单位和科研机构,对群众开展技术培训。如今,洒达庄村在土豆种植上已实现了从地膜覆盖、科学配方施肥,到种薯精细处理、全程机械化收获的变化。

谈起多年来马营镇土豆种植的变化,马营镇党委书记李积强表示,马营镇将以洒达庄村为发展模板,深化马铃薯产业转型,从单一种植迈向全产业链发展。通过深挖“薯”潜力,精耕“薯”经济,塑造“薯”品牌,构建与市场紧密对接、资源高效利用的马铃薯特色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升级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马营镇还将依托马铃薯的核心资源,推动品种改良、技术创新与市场拓展,形成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产业链,为农民增收开辟新路径。

二变:老作坊焕发新活力

步入马营镇街头的一家老陈醋作坊,一股醇厚的醋香味扑鼻而来。作坊内,负责人马明贵熟练地搅拌、淋醋,小麦麸皮等材料经粉碎后制作成的原料正在缸内天然发酵。

马明贵说,手工醋酿造工艺程序复杂,要经过制曲、蒸煮、搅拌、淋醋、陈醋、包装等多道工序,以及长时间的发酵,最终才能变成色泽鲜明、酸香味醇的黑醋。

图片

传承400余年的马营陈醋。西海全媒体记者 赵俊杰 摄

“马营老陈醋历史悠久,在制曲时我们会加入多种香料,发酵40天至50天。这既是个力气活儿,也是个技术活儿。只有原料配比、温度、湿度、时间控制得好,才能酿出香味酸度俱佳的好醋。”马明贵说。

如今,马明贵经营的陈醋年产量在50吨左右,发货记录中有不少来自陕西、甘肃等地的订单。小作坊成功进军大市场,这让马明贵对陈醋产业的发展有了更深的思考。他深刻感受到,尽管市场变化,唯有坚守产品品质,才是赢得消费者长久青睐的关键所在。

选料洗料、粉碎过滤、漏丝冷却、打粉晾晒……正午,位于马营镇的晶森粉条加工坊,村民们趁着晴好的天气,正忙着将制作好的粉条挂在架子上通风晾晒。

作为当地粉条生产大户,每年,这里加工销售的粉条超过100吨,销售额突破百万元。一筐筐精选的优质豌豆,经过精心加工成为晶莹剔透、口感极佳的粉条,远销至全国各地。

“粉条的制作过程精细而复杂,包括打芡、精心搅拌、细致出粉以及充分的晾晒等多个关键步骤。”加工厂负责人马海森说,马营镇粉条加工坊多以豌豆粉条加工为主,豌豆粉条色泽自然、筋道十足且耐煮,市场行情较好。

从家庭作坊到如今的粉条加工坊,马海森见证了马营粉条的成长与蜕变。面对市场的不断变化与消费升级的趋势,他敏锐地捕捉到了新机遇,积极拓展线上销售渠道,通过电商平台和社交媒体等线上平台,让马营粉条的市场覆盖面更加广泛。

“近年来,马营镇立足发展实际,深挖‘土’‘特’优势资源,探索发展小作坊经济的新路径。从老陈醋到豌豆粉条,这些传统手艺在传承与创新中走出新路,更为当地群众带来稳定的收入。”马营镇党委副书记马千林介绍,目前,马营镇有粉条小作坊8家,其中注册商标的3家。陈醋小作坊4家,年销售量稳定在500吨左右。

三变:集镇旧貌换新颜

自明清以来,马营镇作为丝绸之路南道上的货物集散地。当时, 山陕客商和临夏等地的能工巧匠,沿着丝绸之路南道相继进入马营地区,逐步形成马营集镇市场。民国初,随着集市的活跃,街面上出现醋坊、酒坊、药坊、糖坊等。从昔日的辉煌到一时的沉寂,再到如今的转型发展,马营镇以它的方式诉说着时代的变迁。

图片

热闹的马营集镇。西海全媒体记者 冶庆国 摄

10月29日,农历九月二十七,马营镇又迎来了一个热闹的集市日。街道上,商贾云集,商贩们早早地摆好摊位,从新鲜的果蔬、牛羊肉,到手工制作的工艺品,应有尽有。

“新鲜的苹果,又大又甜!”“刚出炉的饼子,还热着呢!”商贩们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顾客们穿梭在摊位之间,或驻足挑选,或讨价还价,每个人的手中都提满了选购的商品。

对于马营镇的变化,长期在此卖水果的村民马明富深有感触。他回忆起几年前的集镇,那时道路狭窄,尘土飞扬,每逢节假日道路拥堵。而如今,随着集镇建设项目的推进,道路得到了拓宽,经商环境得到大大改善。“现在的马营镇,真是今非昔比啊!”马明富感慨道。

马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白祥成表示,马营镇党委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实施了河道两侧建筑拆迁、南北街道综合整治、环卫设施升级以及集镇外立面改造等重点工程。旧集市的改建与扩建工程自2018年启动,至2021年竣工,总投资额达6090万元。项目聚焦于马营镇南北街道的道路改善、街道外观美化、镇区公厕及环卫设施的全面升级,通过综合整治措施,集镇的底色更加明亮,发展的底气也更加充足。

现今的马营镇,街道面貌焕然一新,商业活动繁荣兴旺,居民生活安定和谐。一系列重大项目的实施,提升了马营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品质,还促进了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商贸的繁荣,也为群众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许多年轻人选择回乡创业,利用当地的资源和优势,发展起特色产业,为小镇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记者手记★

马营镇位于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中南部,是古丝绸之路(南道)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在400多年的漫长历程中,马营曾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在新的征程上,如何让古镇发挥原有的作用。近年来,马营镇积极发挥古镇原有的金字招牌,即依托古镇百年沉淀的名气,以及古镇上原有的马营陈醋、马营粉条等“老字号”做文章。与此同时,积极转变发展思路,通过依托新打造的800亩杏林,谋划生态旅游经济,造福一方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