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今日民和
海东日报| 马场垣:在湟水离青之地邂逅别样风物
来源:    时间:2024年03月05日    

图片

定格美好

□文/祁国忠 图/李景鹏

在外地人眼中,马场垣可能只是一个服务区的名字,供人们短暂休息,但在当地人眼中,马场垣不单是一个乡镇名,它还承载着一方文化,向人们诉说着一段金戈铁马的故事。

如果从内地驾车进入青海省,那么相信你一定会记住这个极富冲击力的地名——马场垣。当车子驶进马场垣服务区,内地人一下子感受到了远离中原进入西北的别样天地,但对眼前景物又有着熟悉的感觉,毕竟这里平均海拔只有1750米;而对于青海游子来说,也瞬间找到了家的味道,内心顿感亲切喜悦——终于到家了。

图片

桃花朵朵开

这里是青海省最东部的乡,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伴着悠悠湟水,由此慢慢地洒向高原大地;这里是青海省海拔最低的地方,万亩桃园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感受高原的早春;这里与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接壤,可谓“鸡鸣一声闻两省”;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地位的马厂塬遗址和在西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设置的允吾县古城遗址,诉说着千年沧桑往事;而每年的谷雨前后按时开放的朵朵桃花,不仅映染着充满生机的青海东部门户,更为当地群众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入。这里便是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马场垣乡。

马场垣 鸡鸣闻两省

黄河自古就是古代文人笔下的常客,从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到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再到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无不透出古人对黄河的崇敬之情。

打开中国地图,你会看见黄河的支流犹如一条条的枝蔓,在黄河两岸自由地延伸出去,湟水河是黄河无数支流中的一条,曲曲折折,穿过高原,流过谷地。当湟水河到达民和县川口镇享堂村时,迎来了它中下游最大的一条支流——大通河。有了大通河的汇入,湟水河以更加踊跃的步伐前行。当到达马场垣乡下川口村时,民和境内由南向北流淌的隆治沟继续将它壮大。由此,湟水河便结束了在高原的使命,沉稳地进入了甘肃省境内。

图片

一桥联两省

众所周知,民和县是青海省的东大门,而位于民和县最东端的马场垣可以说是民和县的东大门。

说到马场垣,我们不得不着重介绍一下湟水河青海段最后一条支流——隆治沟。从《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志》水文章节中可以看出,隆治沟长43.6公里,是湟水河民和段中最长的一条支流,它发源于古鄯镇毛家山庄村,经古鄯、总堡、隆治至马场垣汇入湟水河。而入河口就是马场垣乡的下川口村,其对应的是巴州沟入湟水河口上川口,也是现在民和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川口镇。隆治沟上游另有两条支沟河谷,北侧为柴沟河谷,从岘子牙合台至总堡下垣坡汇入隆治沟,长15公里,宽数十米;南侧为占沟从古都镇三岔至总堡乡哈家村汇入隆治沟,长11公里,平均宽0.3公里。

在《民和地名志》中,隆治沟取古羌语“龙支”称“龙支沟”,明代也曾称“暖川”。至于“暖川”的含义,我并未在相关史料中查到明确的记载。但从字面理解,“暖”有对气候的总结之意。通过以往对民和的采访了解,隆治沟确实属于气候温暖之地。这在隆治梨、隆治西瓜、下川口桃等高温天气中生长的农作物中可见一斑,而“米粮川”的称呼也为“暖”字提供了根据。

湟水河由西向东,隆治沟由北向南行进,其实都遵循了大自然“水往低处流”的规律。正是这个规律,也成就了平均海拔1750米的马场垣乡,而下川口村的海拔更是低到了1650米,成为青海省海拔最低的地方,也是青海省春天来得最早的地方之一。

探寻地名含义一直是我的职业习惯,到了马场垣也不例外。“马场垣”地名从字面理解,可分解为“马场”和“垣”两部分。湟水河由西向东、隆治沟由南向北的行进过程中,切割出了一片巨大的地势平坦的“塬”,是典型的黄土土质。再加上明清时期当地有一个大型的牧马场,马场垣这个直观且极富冲击力的地名也自然而得。

古遗址 千年话沧桑

青海的先民们从远古时期就在河湟谷地繁衍生息,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河湟文化,而其中的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更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位于湟水南岸第二台地上的马厂塬遗址,面积64万平方米左右,地面散布有陶片,断崖处暴露有灰层、灰坑,灰层与灰坑中夹有较多的杂骨、陶片。

一位去过马厂塬遗址的网友曾写道:“沿着民和县城川垣五路前行两公里,看见有一条向北下行的村道,沿着这条不起眼的村道蜿蜒向北边的湟水河畔前行。‘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看见一个地标牌子挡在前面,这里便是马厂塬遗址所在。”

据资料记载,马场塬遗址属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马家窑文化是甘、青地区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遗存。早在距今3000多年前,民和盆地山峦重叠,森林密布,鸟兽成群,古老的湟水河悠悠然穿境而过,形成了一片自然绿洲。生活在这里的先民们,基本过上了定居生活,一丛丛半地穴式的圆形或方形的房屋,散落在湟水两岸。除了狩猎,他们还在靠河床的洼地用石刀挖开肥沃的黄土,种上原始的谷物和蔬菜。秋收后为了把狩猎获得的肉食与脱去糠壳的谷物煮熟而食,他们在继承先民技艺的基础上,用黏土做成陶罐,表面又用兽毛制成的类似毛笔的画具画上黑白相间的大圆圈、网格、菱格、米字、波折及变体人形等符号和纹样,再烧制而成,并用它煮食肉类和谷物。于是,在他们原始的生活中,产生了一项新的伟大的创造——彩陶。

上世纪20年代,考古学家、瑞典人安特生首先在洮河流域,即今天的临洮马家窑发现了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址,因发现之地叫马家窑,故命名为“马家窑文化”。随后他又来到民和盆地,在地处湟水下游南岸的川口镇边墙村发现了属于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的马厂塬遗址即“马厂类型”。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文物普查中考古学家们又进行了详细调查、测绘,因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而成为马厂类型的命名地,从而成为研究青海东部新石器时代晚期和青铜时代文化关系的重要遗址。

1988年,马厂塬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民和县博物馆收藏有各类彩陶6200多件,其中马家窑彩陶近5000件。其中,一级文物17件,二级文物32件,三级文物107件,完全可以建立独立的马家窑马厂类型博物馆。

站在湟水河的北岸,对面山头上“青海第一村” 五个大字出现在眼前,这正是下川口村。

下川口村的西南角高于湟水河床的旱台之上,当地人称之为“垣”。站在“垣”上,可以看到一处古城墙遗址。据之前采访过的下川口村民梁增寿介绍,这段古城墙长约10米,宽约3米至5米,三角形状,高2.5米至3米。

上世纪50年代,经考古发现,在今下川口村西北约700米处靠近湟水高出水面40多米的台地上发现了这座古城遗址,考证就是西汉金城郡治允吾县城古址。下川口之所以设金城郡治允吾县,是因为北扼湟水东去,南据允吾谷(今称隆治沟),河水流至谷口入湟水河。

下川口正处在这两水间的一片扇形三角洲上,湟水以北及古城西南又有高山峙立,形成天然屏障,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便成为军事战略要地。

据《民和县志》记载,“允吾”二字作为地名是双音连绵字,应读yanya ,为古羌族名的汉音译意为“左川”,左川即下川。允吾曾为丝绸之路所经之地,古时的商旅从龙支城往东经由此处之渡口——郑伯津,可渡湟水达甘肃水登。“津”,是渡口的意思。

经考古专家考证,在距下川口古城西约五公里的马场垣乡磨湾子村杏园子,至今还有未废的 “杏园渡口”,即为“郑伯津”。离渡口南岸不远处发现有破土堡遗址,该土堡当时是一座具有防御工事性质的古建筑,为监守湟水渡口而设,由此推断郑伯津为汉代金城郡之交通要塞。

桃花源 文旅促振兴

地处甘、青两省交界的马场垣乡,得到湟水河的亘古孕育,这里气候温润,盛产瓜果,有着青海“瓜果之乡”的美誉。而下川口垣上的千亩桃园,则是这里的一张“金名片”。

虽然桃树并不是当地的土生树种,但在下川口却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据当地老人介绍,他们的先祖是在明洪武年间从陕西迁来此地落足生息的。当时这里并没有桃树,是先祖们每年借助去陕西老家祭祖之机,一株一株带回来的。起初,这些桃树都栽植在自家的房前屋后,随着数量的增多,逐渐栽植到沿湟水河边的水浇地,甚至向下川口垣上发展延伸。

据介绍,以前,先辈们种这些桃树、梨树,并不是用来供人赏花的,而是村民养家糊口的“饭碗”,因此下川口人十分重视果树,将其称作“高田”,在经营上也格外用心。每年谷雨时节这里都会举办为期3天的“果花会”。期间,村民们还要上演“果花戏”,以祭祀百虫之王“八蜡爷”,祈求消除各种病虫害,以获丰收。

说起“果花戏”的历史,最终渊源由“八蜡庙”而起。下川口很早就有“七寺八庙九楼阁”的说法,但由于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变革,古老的建筑没有遗留下来。

据相关资料显示,“八蜡”是一种名为鹙的鸟,喜食蛇,兼食蝗虫。相传金代有一年秋天,中原大地粮食、瓜果长势较好,眼看秋收时间到了,不料发生一场特大蝗灾,那铺天盖地的蝗虫涌向庄稼地、果树上,瓜果、粮食遭了灾,眼看到手的粮食就要没有了,当地官员、老百姓束手无策,丰收的希望即将化作泡影。这时,天边飞来了成千上万的鹙,它们啄食蝗虫,使蝗殆尽。这年秋天又大丰收了,朝廷官员将情况汇报给皇帝,皇帝十分高兴,当即封其为“护国大将军”,当地百姓为感念其功德修建“八蜡庙”供奉,为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过上幸福的农耕生活,许愿每年给它唱三天的秦腔大戏,所以这一年一度的“果花戏”又被民众称为“还愿戏”。那时,民和地区属金城郡所辖,该地被金人收复管辖,因此供奉拜祭“八蜡”的民间习俗便在下川口一直流传了下来。

2011年,青海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将“果花戏”列入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由于时代的发展,现在下川口村群众采用农药消灭各种虫害,确保果品高产,提高经济效益,祖辈流传下来的“果花戏”,开始作为一种文化体育活动来演出,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活动。

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下川口垣上桃树种植面积已经达到100余公顷,并逐渐催生出一个桃花园。

目前,下川口桃花旅游资源不仅仅是当地果农的“口粮田”,还拥有了另一种身份。每年四月,桃花烂漫的季节,桃林下不仅有忙碌农事的村民,更多的是来自四方的赏花游客,他们都纷至沓来,赶赴一场与桃花的约会。

伴随着每年赏花人气的增加,下川口桃花便在游客的推崇下逐渐走出县门,走进更多人的视线里,桃花也逐渐成为推介民和、展现民和的一张“旅游名片”。原本当地村民养家糊口的“桃园”,也被赋予了一个更有旅游味道的新名字——桃花源。

2001年,民和县成功举办了首届桃花节经贸洽谈暨物资交流会。随后,按照“桃花搭台、旅游伴奏、经贸唱戏”的思路,民和县连续成功举办了十三届桃花节经贸洽谈暨物资交流会,每年都会吸引一批客商前来考察对接、洽谈签约。

由于种种原因,民和县一年一度的桃花节并没有延续下去,但每年的谷雨前后,这里的桃花依旧开得分外妖娆,吸引着省内外游客慕名前来,驻足欣赏。

下川口垣上的那一株株桃树,是游客眼里的风景,更是农民眼里的“口粮田”,每年秋季,那挂满枝梢的脆甜桃子就是农民辛苦一年的“收成”。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基础,也是关键。在产业兴旺的路上,无论是马场垣乡党委、政府,还是下川口村“两委”,都把乡村产业振兴的目光不约而同地聚焦到桃花源,并迸发出了推动下川口桃花源景区特色桃产业改造升级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