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暖阳高照。
从西宁出发向东160公里,来到海东市民和县中川乡峡口村。这里民居错落有致,白墙青瓦整齐划一,水泥路面平坦宽敞,禹王峡水蜿蜒流转波光粼粼,尽显一幅有山有水有田园的乡村好图景。
禹王峡水蜿蜒流转波光粼粼。人民网记者 张莉萍摄
峡口村共有8个社254户938人,村民收入主要依靠务工、种植和养殖为主。在禹王峡景区的辐射影响下,名不见经传的峡口村一跃成为民和县美丽乡村网红打卡地,“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省级重点旅游村”的头衔更是让峡口村的生态旅游致富路越走越宽广。
冷水鱼养殖成富民“热产业”
“曾经,我们村里能发展什么产业而头疼。”说起曾经的峡口村,中川乡党委书记张小强直摇头,“后来我们带着村‘两委’班子到省内优秀村子学习考察,为村里寻找合适的发展产业。”结合峡口村生态优美、气候适宜、土壤肥沃,村两委决定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产业,让冷水鱼养殖实现产业化发展。
走进中川乡冷水鱼养殖基地,已建成的标准化养殖车间内,一口口圆形养殖桶整齐排列,一尾尾虹鳟鱼苗游得欢快。
一尾尾小虹鳟鱼苗欢快嬉戏。人民网记者 张莉萍摄
占地10公顷、投资1417万元的中川乡冷水鱼养殖基地是美一村、峡口村和盘格村的产业。张小强介绍,美一村和峡口村分别投资建成的一期标准化养殖车间于今年5月投产,先期投产1.46万尾鱼苗,后又陆续投产20克到100克不等的鱼苗4.97万尾。
“冷水鱼养殖是我们大家的产业,要让各村自己搞发展,最终收益纳入各村集体经济中。”张小强说。
指着眼前养殖桶内的数尾鱼苗,民和黄河渔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往永泉介绍道:“这一批鱼苗我们的成品将在明年9月下旬上市,我们有专门对接的公司,主要销往北上广等地,一公斤在90元左右。销售价格非常可观。”
冷水鱼养殖基地内工作人员正在喂食。人民网记者 张莉萍摄
“产业刚刚起步时,因缺乏技术和经验,我们也曾遇到鱼苗死亡等一系列难题。”组织养殖人员到龙羊峡等地考察、进行可行性研究,努力化解养殖过程中的风险,但大家毫不气馁。“通过不断学习摸索并积累经验才有了现在的成果,预计满产的前提下四年可以回本。”张小强信心满满。
妇女家门口绣出幸福生活
中川乡峡口村综合服务中心,有一家刺绣服饰作坊。走进刺绣作坊展厅,各类精美的刺绣产品琳琅满目,数名绣娘穿针引线,忙碌着手里的针线活。
绣娘穿针引线,忙碌着手里的针线活。人民网记者 张莉萍摄
“我快60了,在刺绣工坊里做一些针线活,一年下来有3万多元的收入……”土族绣娘乔秀英一边忙碌一边笑着说。
今年57岁的乔秀英是中川乡清二村人,是文青花所创办的土族服饰企业的一名员工。近年来,像乔秀英这样的绣娘越来越多,他们一边照料着家务事,一边在文青花的指尖“非遗”工坊里做针线活,一年下来能有3万元左右的收入,补贴家里的生活开支。
文青花正在指导绣娘做刺绣。人民网记者 张莉萍摄
中川乡土族妇女文青花从小酷爱刺绣和民族服饰制作,在娘家祖母和母亲的精心传授下,学得一身好手艺,二十年前就在中川乡政府所在地街道开办工坊,制作土族刺绣和土族服饰,2015年被评为海东市级土族服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进一步传承弘扬土族非遗文化产业,2020年,文青花注册成立了青海萨日娜服饰有限公司,吸纳60余名绣娘零活从业人员,让这些有一技之长的妇女,在她的刺绣服饰作坊里务工增收。
文青花介绍,在作坊运转正常情况下,长期性务工妇女月均能挣3000余元的收入,临时性务工妇女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文青花的刺绣及服饰作坊是中川乡传承发展指尖“非遗”,助力村民增收致富,推动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据中川乡政府提供的一份数据显示,中川乡现有大型刺绣工坊6家、小型刺绣工坊9家,共有绣娘400余名。
刺绣是三川土族的传统文化产业,峡口村引进两家“非遗”刺绣作坊入驻本村发展,既是对土族刺绣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是依托黄河旅游资源,推动土族刺绣技艺与乡村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具体抓手,让峡口村妇女依托刺绣作坊这一平台,“指尖技艺”变成“指尖经济”,峡口村妇女在家门口找到增收“金钥匙”。
峡口村。人民网记者 张莉萍摄
“现在,峡口村的村民生活越来越好了。明年我们还计划在峡口村实施投资240万元的炳灵库区民和县中川乡峡口村太阳能屋顶光伏及库区水域太阳能光伏产业项目,主要安装屋顶太阳能光伏 1500m,安装水域太阳能光伏 40 余亩。项目实施后预计使峡口村村集体年增收40万元。”青海省移民安置局四级调研员张煜国信心满满。
沿着整齐平坦的村道在峡口村漫步,虽已入冬,村落安静祥和,显得格外温暖。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和人文地理优势,在乡村振兴产业的加持下,“党建美、规划美、产业美、生活美、风气美”的“五美”峡口村未来可期,前景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