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璐 摄影报道
产业落地生根,大棚生机勃勃,村庄华丽蜕变,农民喜笑颜开……近年来,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总堡乡坚持以党建引领和产业发展为抓手,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新路径、新模式,按照“一村一策”“一村一品”多元化产业发展思路,通过做活土地文章、发展特色产业、盘活资产资源等方式,增强村级“造血”功能,走出了一条产业兴、村民富、乡村美的新路子。
图片一:赤松茸带来好“钱”景
图片解析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近日,走进位于中垣村的赤松茸菌菇棚中,菇棚里小伞状的赤松茸有着红褐色的菌帽、白色的菌柱,它们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个头饱满、开伞均匀,看着十分新鲜。负责人陈洪义指着畦床上拇指大小的赤松茸菌菇告诉记者,别看这些菌菇还这么小,但生长很快,这些菌菇第二天就可以采摘。采摘完的赤松茸经过分拣装箱后,会直接发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
背景简介
赤松茸生长在赤松林树根部,是与树根共生的一种野生食用菌。近年来通过人工培育后,开始陆续推广应用。人工种植的赤松茸营养丰富,香味浓郁,唇齿留香,可与野生松茸相媲美,富含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及维生素,具有色美、味鲜、嫩滑、爽脆等特点。
记者来到陈洪义的菌菇保鲜库,只见地面上放满了新采摘的赤松茸菌菇,库内弥散着鲜菇的清香。来到隔壁的分拣车间,六七名妇女正在紧张有序地分拣装箱。
“陈老板,你今年种了多少赤松茸啊?”
“今年在120多个棚都种了赤松茸,每个棚能卖1万多块钱呢!”
据陈洪义介绍,这些分拣好的赤松茸菌菇不在当地市场销售,全部分拣装箱后以空运方式发往上海、广州等地,用于中高端消费市场。每公斤赤松茸菌菇单价在50元至100元不等,已于8月初上市,预计到10月底结束。赤松茸的种植也吸引了不少周边村民前来务工,目前已支付工人工资100多万元。
分拣好的优质上等菌菇“坐着”飞机去了沿海大中型城市的中高端消费市场,那么分拣剩余的次等菌菇又怎么处理呢?
据陈洪义介绍,他们将次等菌菇切片烘干后销往各地的干鲜市场,市场价为每公斤200元。
展望未来
除了种植的赤松茸,记者在其他大棚看到,一串串樱桃、西红柿、味道甜美的草莓等都在茁壮成长。陈洪义告诉记者,他在这个基地共有400个大棚,他将大棚承包给有技术的村民,带动他们共同致富。
为了让当地的老百姓增加更多收入,展望未来,陈洪义还有个想法,他希望走“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种植模式,由他提供菌种和技术指导,有意愿的农户只负责自己种植采摘,他统一收购后负责销售,这样既可以让当地农民学到赤松茸的种植技术,还可以带动当地农户依托种植赤松茸增加收入,走上致富的道路。
图片二:玉米黄豆播出“希望”田
图片解析
“快来看,我今年种的玉米黄豆马上就要丰收啦!”
走进总堡村玉米黄豆带状复合种植田地里,一排排玉米翠绿健壮、威武挺立;一垄垄黄豆苗郁郁葱葱、迎风摇曳,呈现出一片和谐共生的丰收景象。
玉米黄豆套种的优势在于玉米的茎秆长得比较高,而黄豆则属于矮茎植物,高秆作物套种矮秆作物,合理利用空间,两者互不影响。“玉米黄豆带状复合种植能充分发挥边行效应和黄豆固氮养地作用,有利于改善土壤条件、提升土壤地力,实现玉米基本不减产、黄豆增收一茬。”种植大户余先邦告诉记者,去年试种的玉米黄豆比较成功,因此今年种了20多公顷,规模种植也解决了村里大部分劳动力。“今年我雇了三十几个村民干活,每天给他们开90元的工资,让他们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余先邦说。
背景简介
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产业振兴。对于地处半浅山川水地区的总堡乡来说,除了2000公顷耕地,几乎没有明显的优势资源。在如何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方面,总堡乡把眼光落在了如何盘活土地资源,提升土地种植效益上。
据总堡乡党委书记金复云介绍,2022年,为积极响应中央1号文件提出的“在西北地区积极推广玉米黄豆复合种植”精神,经过前期调研考察后,乡党委、政府决定在总堡村推广试种玉米黄豆套田80公顷,实现玉米亩产1000公斤,黄豆亩产200公斤,比以往单一玉米种植亩增收1500元以上。同时,为全县乃至全省推广玉米黄豆套种提供了试点经验。
据了解,与传统单种玉米相比,带状复合种植具有很大的优势,不仅能够稳定玉米产量,扩大黄豆种植面积,提高粮食产能,还能降低农药和肥料使用量,节本增效,实现一田多收,助农增产增收。玉米黄豆带状复合种植还具有轮作倒茬、培肥地力等优势,能够最大程度发挥土地潜力。
展望未来
余先邦不仅是一名种植大户,还是一名技术能手,他的成功经验,为乡里的种植户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经过他的指导和培训后,今年,总堡乡在去年套种80公顷的基础上,扩大种植规模至200公顷。
“试种成功后,我们将总垣、中垣、三垣等村的高标准农田和撂荒地利用起来,都种上了玉米和黄豆。”金复云说道,去年每亩地的效益为4000元,今年预计每亩地多增收700元。
图片三:小西红柿种出大产业
图片解析
近日,在垣坡村的种植大棚里,一串串圆润饱满的草莓西红柿挂满枝头,或青或红,长势甚是喜人。
“你尝一下就知道了,和其他的西红柿口感不一样。”种植大棚的负责人张发渊告诉记者,这个西红柿又叫丑番茄,因为它的“肚脐眼”这边长得特别丑。张发渊拿起一个西红柿向记者介绍道,草莓西红柿个头相较于传统西红柿偏小,属于中型品种,掰开后果囊籽粒粒饱满,果肉沙软绵柔,让人垂涎欲滴。别看它外观“丑”,咬一口皮脆肉厚,带着浓郁的清香,非常爽口。
背景简介
过去,垣坡村许多种植户栽种的西红柿主要为蔬菜西红柿和作为水果食用的小西红柿(圣女果),但垣坡村的西红柿并非这两种,而是草莓西红柿。它的外形和蔬菜西红柿类似,只是个头偏小,口味却更适合作为水果。记者品尝后发现,虽然草莓西红柿的果皮比蔬菜西红柿厚,绿色的籽镶嵌在果瓤里与其他西红柿并无区别,但吃起来口感酸甜,果汁多,口味浓郁。
今年是张发渊在民和县种植草莓西红柿的第一年,之前他还在乐都区寿乐镇引胜沟试种过,但由于当地冷棚数量较少,在试种的同时张发渊一直在寻找更合适的冷棚基地以扩大种植面积。
2022年,总堡乡在民和县农业农村和科技局的支持下投资1000万元在垣坡村、三家村、台尔哇村、总堡村、哈家村五个村修建了220个蔬菜种植冷棚和一座保鲜库,张发渊闻风而来,扎根到总堡乡。经过考察后,他以每亩地1000元的承包费承包了100个冷棚,正式开始在民和县规模化种植草莓西红柿。
展望未来
今年4月,张发渊在总堡乡雇用近30人种植草莓西红柿,将每个村的大棚分为三批进行采收。“现在垣坡村的几个大棚马上就要采收完了,三家村、台尔哇村的西红柿还处于盛果期,当天采摘的西红柿立即会发往北京、广东等地。”张发渊说。
记者了解到,在总堡乡冷棚里种植的草莓西红柿每栋棚产量在3000公斤到4000公斤,目前在西宁市市场的零售价可以达到每公斤20元。
草莓西红柿的规模化种植在为张发渊创造财富的同时,也为附近的村民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岗位,许多村民纷纷来此务工。
“之前我一直在家里带孩子,今年年初我和村里的人一起来了这里,每天能有一百块钱的收入,现在已经挣了一万多块钱了。”垣坡村村民侯润兰笑着说。
近年来,总堡乡积极发展设施农业,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借助土地资源优势,实现连片种植、集群发展,一个个种植棚正在逐步托起当地百姓的致富增收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