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实习记者 张语嫣 摄影报道
走进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西沟乡麻地沟村食用菌种植基地,一座座大棚展现在眼前。走进种植棚,蘑菇的香气扑面而来,一个个蘑菇菌棒堆叠在一起,菌棒上长出一朵朵黄金菇,交织成一片金黄色的海洋。
黄金菇是一种名贵的食用菌,历来有“真菌之花”的美称。其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多种营养成分,其中氨基酸含量尤为丰富。长期食用有降低血压、降低胆固醇含量的功能,因此极受消费者欢迎。
宁智勇是麻地沟村党支部书记,据他介绍,之前麻地沟村的食用菌种植基地只种平菇,从去年开始试种黄金菇,今年开始大面积推广种植。
“去年我们试种了30多个菌棒,因为之前没种过,不敢多种,也不知道能不能成功,后来种植成功,有经验了,所以今年我们种了8000个菌棒。”宁智勇说。
黄金菇的生长条件极为苛刻,因此,对黄金菇的培育就要十分上心。黄金菇的生长最佳温度在20度左右,拌料、发酵、翻料、袋装、灭菌、发菌、光照时间、湿度、点种手法等从菌棒培育到出菇的每一个过程都需要熟练掌握技术。
在麻地沟村黄金菇种植基地工作的都是麻地沟村的村民,种植前,村民们都经过技术培训的,很清楚怎么来“伺候”这些蘑菇。
“有的时候村民来干活,一进来看见温度计,自己就嘟囔‘今天棚里温度有点低啊。’他们已经很熟悉黄金菇的特性了,每个人说起来都头头是道。”宁智勇欣慰地说。
宁智勇一开始想要种植黄金菇的时候,只有想法,没有技术,也不知道市场需求大不大。用宁智勇的话说,就是“心里没底”。
好在经过村“两委”班子的商量后,及时派人去了四川省成都市、甘肃省等地的食用菌市场进行考察,这一考察给村民吃了一剂定心丸,外地的食用菌市场对黄金菇的需求量极大。不仅如此,还带回了食用菌种植专家。
专家来了,技术就有了。宁智勇请外地的黄金菇培育专家对村民进行培训,一开始村民思想保守,不愿接触新鲜事物。为此,村里通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传达学习技术的好处,不限村民的年龄、文化程度、性别,同时,村“两委”成员还上门做群众思想工作,鼓励村民们积极学习种植技术。
在学习技术的过程中,由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党员起带头作用,率先学习,慢慢地村民参加种植技术培训的积极性和热情被调动起来了。在为期三个月的种植技术培训后,村民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技术,不仅为后续黄金菇的种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还为生活有困难的村民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
“我们是一直参与蘑菇种植的,一直在棚里工作。一天能有一百元的收入呢。”村民蒲永辉说。
自从开始种植黄金菇,种植基地为村里的脱贫户、困难户提供了稳定及临时就业岗位40余个。
“在村里的种植基地干活,我既能顾上家,也能挣点钱。”村民孙尕桂欣喜地说,她平时在家务农、照顾老人,等种植基地到种植或者采摘阶段人手不够时,她就会来基地临时帮手,按天领取报酬。
在麻地沟村,像孙尕桂这样的村民不在少数,食用菌种植基地实现了群众在家门口就业、挣钱顾家“两不误”的美好愿望。
今年,在麻地沟村的努力下,黄金菇的产量跟去年相比也有很大提升。预计今年产量能达到2万斤左右,按黄金菇在外地的市场价能卖到15至25元一斤,加上村里一直在种的平菇,预计今年的麻地沟村食用菌种植基地能创收至少60万元。
“我们种出这么好的蘑菇,可是这边的老百姓都没见过,所以我打算先销往本地市场,让家乡人民尝尝鲜。”宁智勇充满期待地说,他在刚刚闭幕的青海(河湟)第八届农产品展交会上带着新出菇的新鲜黄金菇参展,定价10元一斤,黄金菇在展交会第一天就吸引了很多消费者的目光,带来展交会的15筐黄金菇都销售一空,他也实现了要把黄金菇给家乡人民先尝的愿望。
明年,麻地沟村的食用菌种植基地将会建立起一座占地1公顷的阳光拱棚,将会种植超过60万个菌棒。同时,将会引进如姬菇、羊肚菌等新菌种,远销成都、甘肃等地。
现在,麻地沟村的菌菇产业越做越大,群众也越来越富,从蘑菇里种出的致富经正带着全体村民坚定不移地走向富足的幸福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