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璐 邓成财 通讯员 岩子 摄影报道
暑夏的青海东大门,山川含翠,田野披绿,走在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中川乡乡间的田埂上,麦田里青翠欲滴的绿、油菜地里金色耀眼的黄,在阡陌纵横的田野里绘出一幅精美画卷。
在中川乡光明村的文化广场上,新收获的麦粒铺满一地,勤劳的村民在三十度的炎热天气里晒粮。不一会儿,一辆满载着新粮的小型农用车开进了场院,司机师傅刚打开车厢侧板,满厢的粮粒瞬间倾泻而出,伴随着缕缕署夏热风,一股麦香扑面而来。
“这些是刚从田间收获的新粮食,现在气温高,上午摊晒,下午落日前就可以装袋。”光明村党支部书记朱占恩说。
走进不远处的一块青稞田地里,一台联合收割机在田间哒哒哒地往返穿梭,在田块的边角处,两名妇女正在捡拾被收割机漏割的青稞穗头。“起早贪黑忙碌半年,每一个穗头都有大家的汗水付出,现在成熟收获了,一个穗头都舍不得丢弃。”她们一边捡,一边说道。
中川乡光明村是坐落于的黄河北岸的土族村落,有415户村民,193.33公顷水浇耕地。因为地处黄河谷地,这里气候温润,土地肥沃,是一方春耕秋收的富庶之地。
近年来,伴随着劳务经济的发展,外出务工人数剧增,曾经养育了一方人的肥沃良田却面临着被撂荒的困境。
乡村振兴的核心要素是人和土地。朱占恩清楚,光明村是农村,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土地一点儿也不能丢。朱占恩在党和政府乡村振兴政策扶持下,成立了光明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流转村里的66.67公顷土地发展种植业,不仅盘活了接近撂荒的优质土地资源,还让村里好多的年轻人从土地上“腾出”手脚,放心地外出务工挣钱。
“去年可以说合作社挣了钱,也可以说合作社没挣钱。”聊起合作社去年种植经营情况,朱占恩如是说。
那么,何为“挣了钱”,又何为“没挣钱”呢?对此,朱占恩表示,去年合作社种植经营确实收入100余万元,但支出土地流转费、务工村民劳动报酬后,就几乎没有余额,可村民通过流转土地费、务工收入等方式挣了钱、增了收。
朱占恩表示,只要合作社不亏损,村民增加了收入,村“两委”开办股份经济合作社的目的就达到了。当然,如果经营效益好起来了,收益有盈利了,村“两委”为民办实事、解难事、谋好事也就有底气了。今年合作社在66.67公顷流转土地上种植了23.33公顷青稞、20公顷油菜、16.67公顷玉米、6.67公顷马铃薯,合作社吸纳28名有意愿的村民来合作社务工,带动了50户村民发展增收。
朱占恩是光明村里有想法、有担当的“领头雁”,多年来,他一直还有一个大胆的想法,就是如何走出一条集种植、秸秆加工、养殖、有机肥返田为一体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当然,他的这种想法目前已有了良好开端。比如,以流转土地耕种经营为主业的股份经济合作社已成立运营,投资470余万元的饲料加工厂预计今年11月份竣工投产,规划的1000头牛、2000只羊的规模养殖小区项目正在积极申报,建设有机肥加工处理生产线的事正在盘算谋划之中,待这些产业链条全部建成,就形成了一个种、草、养、肥的循环模式。
7月10日上午,记者在光明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晒粮场看到,村民贾海英正在翻晒粮粒,她也因为有了这样一份“工作”而感到高兴。贾海英说,她的两个孩子一个上初中、一个上小学,家里还养着一些羊和鸡,无法外出打工,今年就来合作社找了份活儿干,干一天活,就有90元的收入。
据朱占恩介绍,高考结束后,他还吸纳了村里几名高考中榜的困难家庭学生来合作社打工,等到秋季报道时,人均也能挣到四五千元。
除此之外,今年光明村还成立了青海其吉格文化旅游有限公司,由光明村妇女、市级平绣非遗传承人白七十梅做传承弘扬刺绣文化的带头人,通过发展刺绣旅游产品,让有一技之长的光明村妇女端上“指尖上的饭碗”。
成立其吉格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后,白七十梅便扛起了传承弘扬刺绣文化的责任,带领村里有兴趣的妇女提升刺绣技艺,共“绣”致富路。
眼下的光明村已经迈上了乡村振兴的新征程,党支部书记朱占恩团结带领全村群众同心同向同使劲,从产业振兴、文化振兴上双向发力、共谋发展,共绘光明村的光明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