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和县:一朵花“链”起一条产业 |
|
|
初夏,随着气温上升,高原大地的郁金香、海棠花、牡丹花等相继盛开。这两天,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牡丹产业文化博览园里各色牡丹竞相绽放。这片牡丹园不仅让四方游客沉醉其中,更“链”出一条花产业,造福一方百姓。5月30日14时,我们来到民和县西沟乡南垣村的牡丹园。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大片盛开的牡丹,微风拂过,淡淡的花香沁人心脾。
盛开的粉红色牡丹。
各色牡丹花竞相绽放,吸引着源源不断的游客。黄河、湟水河穿境而过,孕育出这片气候温润、土地肥沃的谷地,也丰富了民和县的生态旅游资源。
白牡丹。
曾经的南垣村是贫困村。2016年,民和县绿禾园林绿化有限公司抢抓生态时机,经过土壤检测,发现村里的土地很适合种植牡丹,便流转了千亩土地,从甘肃省引进油用牡丹,投资建设了民和牡丹产业文化博览园,自此,一片牡丹园在南垣村拔地而起。从那时起,每年的5月到10月,这片牡丹园便成为游客的旅游目的地。民和牡丹产业文化博览园总经理何静介绍,园区今年5月初开园迎客,5月19日当天,吸引一万人前来观赏牡丹。截至目前,游客量已经达到5万人次。牡丹园的每一朵牡丹都有自己独特的美,牡丹花的颜色有常见的白色、粉色、红色、紫色等,还有少见的黑色和绿色。更值得一看的是,有着百年树龄的“牡丹王”竟开出6种不同颜色的花。在牡丹园中有200万株油用牡丹。盛开的牡丹让南垣村及周边的百姓有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5月30日当天,晴好天气为园区的旅游添了一把火,络绎不绝的游客让工作人员加快了脚步。十余名工作人员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力争为游客做好服务。牡丹园的工作人员范成明忙着维持秩序,62岁的他怎么也想不到,曾经的贫困村还能吸引这么多游客来打卡旅游。“园区带动了很多像我一样上了岁数的劳动力,每个月能拿到稳定的工资,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家里的负担。”范成明说。53岁的陈存福在民和牡丹产业文化博览园工作多年。“园区就在村里,既能照顾到家,还能赚到钱,很是不错。”说到这份工作,陈存福满脸笑容。8年来,民和牡丹产业文化博览园带动南垣村21户农户参与油用牡丹种植,并签订了牡丹籽回收合同。“从花卉种植到日常管理,每年带动5000余人次就业,一年仅人工工资支出就达42万元。”何静说,除此之外,农户累计获得土地流转收入560万元,人均增收1万元左右。牡丹园的牡丹,不仅供游客欣赏,还能制作出牡丹籽油、牡丹茶、牡丹酒、牡丹面膜等产品。何静介绍,在打造赏花经济的同时,致力于开发和利用油用牡丹,已生产出“紫斑”牡丹籽油、牡丹花蕊茶、牡丹全花茶,“青藏紫斑”牡丹酒、“紫丹御”牡丹护肤品等系列产品,填补了青海油用牡丹产品的空白。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9月,“紫斑”牡丹籽油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
牡丹酒。
每天清晨,工作人员都会提着筐在油用牡丹园里,采摘带有露珠的牡丹花,用来制作牡丹花茶。下午,工作人员会再次到牡丹园里,采摘含苞待放的牡丹,用于制作牡丹酒。“今天,我们已经采摘了6000朵牡丹花。”何静说,多年来园区还从日本、法国等国家引进了更多品种的牡丹,丰富了牡丹园,使得牡丹园姹紫嫣红,花香四溢。如今,园区有紫斑观赏牡丹65个品种,其中百年树龄的牡丹有10株,50年以上树龄的牡丹有100余株,还栽植薰衣草、芍药、玫瑰、月季、海棠等观赏花卉树木,建成步游栈道以及牡丹仙子、风车长廊、凤戏牡丹绿雕等观赏区,成为以牡丹为主,其他观赏花为辅的百花园。“牡丹酒、牡丹面膜销量很不错,去年的牡丹酒销售一空,面膜销售也过半了。”何静说,按照“牡丹产品围绕旅游造、围绕旅游转、牡丹园景区的功能围绕旅游配、乡村围绕牡丹旅游振兴”的发展思路,今后将整合西沟全区域资源,形成产业联动,打造牡丹文化、乡村旅游、牡丹特色产品、研学基地、康养相融合的高原牡丹文化旅游度假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