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今日民和
【贯彻落实“五个年”“两行动”】海东日报| 民和:千亩桃园喜迎发展良机
来源:    时间:2023年03月16日    

图片

图为村民在新栽植桃树苗的田间劳作

□本报记者 郝志臻 通讯员 岩子 摄影报道

阳春三月,春潮涌动。

站在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马场垣乡桃花源景区观景台上放眼望去,桃林下机声嗡嗡,果农正忙碌着。

“去年以来,我们依托乡村振兴项目资金支持,对桃花源景区进行升级改造,在现有桃树的基础上改栽桃树品种及补栽桃树3.15万株,约50公顷,相信今年满枝桃红会更醉人。”站在观景台上望着满眼桃林,马场垣乡乡长罗吉才发出了感慨。

桃花象征着春天,唐朝诗人吴融曾以“满树和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的优美诗句赞美桃花的娇艳无比。

数十年来,马场垣乡下川口垣上的千亩桃园每年四月桃花都会如期烂漫盛开,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慕名而至,踏春赏花。下川口桃园因此成为民和县旅游的一张“金名片”。

虽然久负盛名,但下川口桃园的成千上万株桃树并非本土树种。据下川口村的老人们回忆,他们的先祖自洪武年间从陕西迁来此地落足生息后,每年借回陕西祭祖之机,一株一株带回来的桃树苗,初衷是用成熟的桃子换口粮,是村民养家糊口的“生计”。

在一代代下川口人的精心呵护下,桃树数量逐步增扩,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下川口垣上的桃树种植面积已达100公顷,成片的桃花也开始吸引人们前来观赏。

随着游客的逐年增加,当地为千亩桃园赋予了一个新名字——桃花源景区。2001年,民和县成功举办了首届桃花节经贸洽谈暨物资交流会,并连续举办了13届,每年都吸引客商前来考察对接、洽谈签约。

如今,成片的桃花园,不仅是当地村民眼里的“口粮田”,成千上万株桃花更是游客眼里的风景线。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三农”工作的重头戏。在产业打造上,马场垣乡党委、政府紧扣全乡产业发展实际,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深入分析千亩桃园的潜在优势,积极争取乡村产业振兴项目资金,在桃花源景区实施特色桃产业改造提升项目,不仅新栽植了优质品种桃树,同时还盘活了约12公顷的撂荒地。

3月13日,记者走进一处新栽植桃树幼株的地里,村民李长青一家人正在桃树间隙的空地上施肥覆膜,打算在空地上覆膜套种玉米。据李长青介绍,他在下川口垣上只有几分地的桃树,眼前这十多亩新栽植桃树的地并不是他自己家的,近些年好多村民外出务工,土地被撂荒闲置,去年,全乡实施了桃花源特色桃产业改造提升项目后,许多村民都按照乡党委、政府对撂荒地整治的要求,把村上的撂荒地都重新利用了起来,全部种上了桃树。

据了解,马场垣乡特色桃产业改造提升项目总投资958万元,其中桃树补植补栽项目投资378万元、桃花源乡村振兴旅游建设项目投资580万元,分两期实施,一期投资289万元购置了70个成品小木屋、10个摊位、3辆旅游观光车,拉设了4500多米的网围栏,修建了875米的游步道及其他基础设施;二期投资291万元重点实施了提灌、灌溉渠道工程等。

“下川口垣虽然叫垣,却是缺水的旱垣,原来是三级提灌,桃园浇水费用高,现在改造提升为一级提灌,每年可节省四五万元的运行维护费用。”罗吉才说,提灌运行费用下降后,桃园的灌溉水费也就降下来了,农民就能得到更多实惠。

指着不远处桃林下忙碌的果农身影,罗吉才显得异常高兴。“现在浇水方便了,农民们正在旋耕耙地,打算在桃林间播种早熟油菜,届时金黄的油菜花、粉红的桃花竞相绽放、交相辉映,将给游客送上美轮美奂的桃园视觉盛宴。”罗吉才说。

桃树种植顺利进行、景区也提档升级了,罗吉才对于发展产业又有了一个新的想法——今年要重新举办桃花旅游节,以花为媒,擦亮桃花品牌,让桃花源真正成为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带动农民增收的“富民产业园”。

又见三月春风起,我们静待桃花烂漫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