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今日民和
【乡村振兴】海东日报| 民和 乡村振兴示范园诞生记
来源:    时间:2023年02月21日    

图片

□本报记者 郝志臻 通讯员 岩子 摄影报道

立春时节,记者走进位于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巴州镇的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数十栋温棚整齐划一,棚内肥硕鲜嫩的平菇挂满菌袋,香甜可口的草莓令人垂涎,温棚外餐饮区新搭建的休闲木屋新颖别致,垂钓区鱼塘为封冻水域,十多只水鸟觅食戏水……这是民和县委、县政府依托乡村振兴产业扶持政策,于2022年倾力打造的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

示范园的前身是民丰高原特色休闲农业示范园,位于巴州镇巴二村,始建于2011年。由于经营不善,加之温棚老旧失修,棚膜、保温被等温棚设施严重破损,三分之二的大棚被闲置,经营效益欠佳。

巴州镇地处浅山地区,一条沟岔谷地和两大干旱山区,便是巴州镇的全部。在乡村振兴路上,如何选准产业、选好产业,巴州镇党委、政府的当家人也曾深入思考谋划过,在巴州镇乡村振兴产业方面,镇党委、政府一致认为要利用好闲置的温棚资源,改造提升后发展温棚经济。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产业振兴。

图片

“我们的思路敲定后,向县委、县政府作了汇报,2021年9月,县委书记毛学鸿在巴二村调研的时候,通过实地查看温棚、鱼塘等闲置资源后,要求我们充分用好现有温棚、鱼塘资源,全力打造集温棚种植、冷水养殖、休闲垂钓、餐饮游乐为一体的乡村振兴产业示范点。”巴州镇镇长谢成义告诉记者,按照县委领导指导要求,镇党委、政府编制实施方案,积极争取乡村产业振兴扶持资金800万元,对69栋老旧温棚、3处鱼塘及道路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提升。

为了加快产业园改造进度,确保产业园尽早发挥效益,民和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多次跟进督导,及时解决建设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乡村振兴、农科、林草、交通、自然资源等相关职能部门全力支持,巴州镇党委、政府自我加压,开足马力赶进度,利用一年时间,全面完成温棚、鱼塘、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工程,产业园面貌焕然一新,曾经破烂不堪的产业园重新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

图片

改造一新的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是民和县着力打造的集温棚种植采摘体验、休闲垂钓、餐饮游乐为一体的农旅、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基地。现如今,示范园包括特色种植采摘体验区、垂钓休闲区、餐饮游乐区三大区域。特色种植采摘体验区包括69栋温棚和1.33公顷露天种植基地,目前69栋温棚已全部种植,包括10栋平菇、13栋草莓、45栋辣椒、1栋花卉,1.33公顷露天种植区将种植多个品种的甜玉米,为游客提供田间采摘体验。垂钓区有3个鱼塘,总面积2公顷,已经与经营方达成意向性承包协议。餐饮区游乐区已建成10个休闲用餐木屋、1个厨房,正在着手谋划配置儿童游乐设施配备事宜,洽谈承包合作事宜。

2月4日,记者走进示范园的温室大棚,处处是一幅春意盎然、人勤农忙的新景象。走进奶油草莓大棚,一垄垄翠绿的植株间,鲜红饱满的草莓探头露脑,长势喜人,色泽诱人。一位老人正在小心翼翼地采摘成熟的草莓。

老人是草莓种植户许鹏的母亲,有空的时候就到大棚里帮忙。老人热情地邀请记者品尝草莓,一口下去,鲜嫩多汁,香味四溢。老人说,这是今年种的白草莓,不但好吃,而且市场价格也比红草莓高20元左右。

几年前,许鹏在官亭镇赵木川村的“黄河彩篮”基地租棚种植草莓,后来因为高速公路建设项目要占用部分大棚,所以今年就转移到巴州镇的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据许鹏介绍,今年他在这里租赁了12栋温棚种植草莓,草莓从去年10月底就开始上市,主要供应民和市场,平均每天以28至30元一斤的批发价采摘配送50至100公斤的鲜草莓。

“冬日气温较低,蘑菇颜色都比较深,这些蘑菇将在今天下午采摘后送到市场出售。”在食用菌大棚内,平菇种植户梁松林看着挂在菌袋上肥硕鲜嫩的菌菇告诉记者。

梁松林祖籍在四川省,从1992年就来民和县发展平菇种植业,已有30年的种菇经历。目前在位于巴州镇的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租赁8栋日光节能温室种植平菇。“按正常年份计算,一个菇棚有3万元左右的纯收入。”对于种植平菇的效益,梁松林不用掰手指就能说出来。

来自甘肃省的种植大户李彦斌也租赁了45栋温棚种植辣椒。走进李彦斌的辣椒棚,辣椒长势喜人,眼下,部分辣椒已经开花,有的茎叶下已经挂上了绿油油的小辣椒。李彦斌看着这些小辣椒说:“再过二十天就可以采摘上市了。”

据李彦斌介绍,辣椒从2月下旬上市到8月份拉秧,预计棚均至少有4000公斤以上的辣椒产量,按7元一公斤的市场批发价估算,预计棚均有2.8万元左右的收入。

“等产业园旅游业热起来后,我计划腾出一两个温棚种植甜瓜、圣女果等特色水果,供游客采摘。”李彦斌告诉记者,产业园翻新后,前来采摘的游客不少,新的一年,他计划学着种植一些可以采摘的蔬菜瓜果品种,发展采摘业。

产业园发展起来后,不仅富了种植户,周边村民的腰包也日渐鼓了起来。“我在这儿的大棚里已经务工了3个年头,每年有一两万元的务工收入,还能兼顾上家里的活儿。”在辣椒棚里忙碌的巴州垣村村民马永花说。

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的建成,盘活了闲置资源,催生了乡村产业活力,也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务工岗位。谢成义介绍,示范园全面投运营后,预计实现年收入60余万元,在生产、管理、经营等各环节可提供120人的季节性务工就业岗位和日常后勤保安、保洁、水电维修等10余人的长期性务工岗位,季节性和长期性岗位优先安排本村脱贫户、监测户及低收入群体,辐射带动周边村民务工就业增收。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在谈及如何管好、用好示范园资源时,谢成义告诉记者,今后,示范园将持续以“党建+民族团结+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挖掘农业生态、旅游休闲及文化价值,融合“行、游、住、食、学、娱”六大要素,加快示范园亮化、绿化、美化建设,丰富产业形态,优化种植结构,建成集观赏、采摘、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当地农副产品销售,实现农业产业增效、企业链条增值、群众环节增收、村集体经济全面壮大,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