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今日民和
【党的二十大精神“声”入人心】系列报道之一| 学在心里 干在手里——峡门镇这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来源:    时间:2022年11月04日    
“今天,我们乡村两级部分党员干部走进田间地头,帮助无劳力的老人秋覆膜,这既是解民忧纾民困的具体行动,也是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学在心里、干在实处的生动体现。”

图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怎么端牢自己的饭碗?那就是用好土地,种好庄稼,让每一块耕地里都有收成”
……
112日上午,在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峡门镇甲子山村的一块铺膜耕地里,一群带着党徽的“庄稼人”围坐在一起,聆听着峡门镇党委书记马仲录给大家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
脚下土地上刚铺的地膜在深秋阳光里泛着银光,插在田埂上的鲜红党旗迎风飘扬,悬挂横幅上“幸福是奋斗出来,美好日子是干出来的”的醒目标语鼓舞着大家的干劲。

图片

这块地的主人谈永青听着田间地头的特殊“党课”,看着佩戴党员徽章的“庄稼人”帮他铺好的地膜,竖起拇指连说了好几个“谢谢”。
今年67岁的谈永青是峡门镇甲子山村的脱贫户,家中只有父子二人。在党脱贫攻坚政策扶持下,甲子山村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谈永青老人也是党的扶贫搬迁政策的受益者,从山上搬到山下,从土坯房变成混凝土房,从山沟沟里挑水吃到拧着水龙头盛水喝,谈永青老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说起这些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变化,谈永青老人似乎有说不完、道不尽的感恩声。站在自家的田埂上,老人家指着不远处的荒凉山洼说,那里就是他和父辈们曾经生活的地方。
谈永青老人下肢二级残疾,行动不灵便。据老人介绍,住在山上的时候,到镇政府办个事情要走两三个小时山路,家里的生活用水也要到一条山沟沟里去挑,因为腿脚不灵便,挑一次水要花费一个多小时的时间。特别是冬天下雪后,坡陡弯急的山路寸步难行,万一家里有个啥急难事情,只能干着急。
老人说,搬到地势平坦、交通方便的集镇周边后,干啥都很方便。他说,能过上今天这么好的日子,他从心底里感恩习近平总书记,感恩共产党的好政策,感恩一心一意帮助他的镇村好干部、驻村第一书记。他说,生活在这样的好时代、好政策下,就是一种幸福。
今年1016日上午,党的二十大在北京胜利召开,谈永青老人放下手里的所有活结,一门心思在家收看了党的二十大开幕大会直播盛况,认真听习近平总书记作的报告。他说,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对未来美好生活充满新期待,相信在党的领导下,老百姓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
脱贫后的谈永青老人在家耕种着7亩土地,由于自己腿脚不灵便,今年将4亩耕地流转给了村主任、致富带头人李善云,留下3亩耕地种点小麦做口粮。
眼下正在进行秋季铺膜,腿脚不灵便的谈永青老人心里又多了一份“急难愁盼”,那就是3亩地的秋覆膜怎么铺。

图片

111日下午,峡门镇镇长牛洁听到老人的“急难愁盼”后,发出成立义务铺膜先锋队,帮助老人铺地膜的一个小小倡议,得到了乡村两级党员干部的迅速响应。112日一大早,一群佩戴党员徽章的“庄稼人”拉运着地膜、铁锹、肥料等匆匆赶往谈永青老人的铺膜地块。
党旗插起来、横幅拉起来、铁锹动起来、干劲鼓起来。在现场,有的铺膜,有的撒肥,有的压土,迅速拉开了一幅热火朝天的覆膜场景。高高飘扬的鲜红党旗、闪闪发亮的新铺地膜,争先恐后的忙碌身影,汇聚成大山里最有温度的一首民族团结和谐曲。
甲子山村村委会主任李善云告诉记者,对于村里因特殊情况铺不上地膜的农户,村里会想办法帮助铺上地膜,让这些特殊家庭的耕地里也同样长出像样的庄稼。
甲子山村第一书记康宜斌表示,作为脱贫村里的驻村工作组,将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用老百姓的话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宣传好,让党的二十大精神家喻户晓、入心入脑。同时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创新完善党组织服务载体、服务方式、服务机制,建立健全产业发展机制,持续加大产业扶持力度,推广规模化、专业化农业生产模式,提升农业经济效益,以产业的兴旺撑起乡村的振兴。
峡门镇党委书记马仲录、镇长牛洁表示,组织党员干部开展义务铺膜是峡门镇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行动之一,今后还以将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全力推动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建设,聚力打造民和北部地区集旅游、商贸、园林为一体的中心集镇,塑造绿、亮、净、美的集镇新形象。
甲子山村的“田间党课”是民和县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一个缩影。近日来,民和县各级党组织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新热潮,党的好声音像一股甘甜清流,滋润着民和各族儿女的心,也鼓舞着民和各族的干劲。
全县广大党员干部表示,将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扎实的作风、更加昂扬的精神,当好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宣传员”,在推动“六个现代化新青海”的生动实践中贡献更大民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