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今日民和
【会议已召开,请慎用喜迎、迎接·话丰收迎盛会】旱地变“粮仓” 青海东部农业区产业“循环”富起来
来源:    时间:2022年09月29日    

?????????????图片

图为农户忙着玉米剥皮晾晒。 石延寿 摄

 

     中新网西宁9月28日电 题旱地变“粮仓” 青海东部农业区产业“循环”富起来


  作者 李隽 石延寿


  中秋过后,素有青海“东大门”之称的海东市民和县秋色渐浓。公路沿线两侧的农户场院、庭院檐下,整齐堆放的玉米棒子金光灿灿。


  在民和县桥头村旅游接待中心停车场,一台玉米剥皮机嗡嗡作响,村民赵才元一家正忙着玉米剥皮晾晒。


  “家里种了10亩全膜玉米,虽然前半年有些干旱,但后半年雨水充足,5.9亩在河滩水地,而且地膜的保温保湿作用,对玉米产量影响不是很大,预计今年玉米亩均产量能达到1500斤。”赵才元说。


?????????????????????图片

图为养殖户用青贮秸秆喂羊。 石延寿 摄

  

      有着“瓜果之乡”美誉的民和县,是青海东部的农业大县,尽管黄河、湟水河穿境而过,有一片气候温润、土地肥沃的“两河”谷地,但全县六成以上的耕地却在干旱山区,靠天吃饭、广种薄收。


  为打破浅山农业发展的“瓶颈”,2008年民和县成功实验推广了数千亩的全膜玉米。这让曾经小麦亩产不足300斤的浅山干旱山地里种出了“千斤粮”。


  “亩产千斤”让当地民众不可思议。短短几年时间,民和县全膜玉米种植面积从几千亩陡增至数十万亩,目前已稳定在30万亩。产业转型让民和干旱山地变成了山区农民的丰盈“粮仓”。


?

图为玉米秸秆打包青贮饲料。 石延寿 摄

 

    乡间道路上,一辆满载玉米鲜秸秆的农用车不时驶过。当地民众说:“这些秸秆都是拉去做青贮饲料的。”


  在民和县转导乡前坪村,马玉强的庄廓墙院外,浅蓝色的青贮包放满了果树下的空地。在500米开外的玉米田间,一台秸秆粉碎机满负荷运转,从出料口喷出的秸秆碎屑全部落入停放在粉碎机旁边的农运车厢里。装满秸秆碎屑的车辆匆匆驶向马玉强家门口卸料,再经过打包机的一番操作,秸秆碎屑立即变成了一个个浅蓝色的秸秆青贮包。


  马玉强是前坪村的党支部书记,也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今年他流转近千亩的土地发展种植业,其中种植的全膜玉米有300亩。


  “这300亩全膜玉米基本将用于打包青贮饲料,预计亩均产出秸秆草8000余斤。今年他打算打包青贮玉米秸秆1500多吨,每个青贮包160斤,从今年9月11日至目前已完成3000多个青贮包。”马玉强介绍,1500吨青贮秸秆按每吨650元出售估算,1500吨青贮秸秆全部出售后,可实现销售收入90多万元。


????????????????????图片

图为玉米秸秆打包青贮饲料。 石延寿 摄

  

      都说青贮秸秆营养价值高,但在隆治乡秦家岭村,村党支部书记、种养大户张兴福却不这样做。


  “我的120亩全膜玉米也要开始粉碎贮藏。但我打算先掰收玉米棒子,再黄贮玉米秸秆,所黄贮的秸秆全部用作养羊饲草料,收获的玉米籽粒粉碎后用于养猪的精饲料。”张兴福说。


  种植的玉米秸秆喂羊,籽粒喂猪,牲畜粪污又返施到农田里做上好的有机肥,实现了“农牧联动、草畜结合”的农牧业循环发展模式。张兴福介绍,今年到目前已出栏生猪28头、育肥羊53只,猪羊出栏收入近6万元,目前还存栏猪7头、羊53只。


  一把秸秆草,带动了农区畜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截至目前,民和县已建成饲草料加工企业4家、饲草加工点25家,玉米秸秆加工利用率达到58%。全县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600多家、养殖大户1600余户、家庭牧场5800余户,全县牛存栏3.8万头、羊存栏28万只、猪存栏5.8万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