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郝志臻 张璐 摄影报道
从“黑色硅铁走廊”到“绿色生态走廊”,从面貌贫瘠的“荒山”到满目青翠的“绿洲”,从生态宜居的“绿水青山”到产业兴旺的“金山银山”……“十三五”以来,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立足“生态立县”战略目标,不断加快国土绿化和生态治理步伐,扎实推进“绿屏障、绿河谷、绿城区”建设,全面筑牢兰西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生态屏障。
从高空俯瞰如今的民和,昔日干旱荒芜、水土流失的“重灾区”,如今已是遍地绿洲,民和儿女正在绘制着属于自己的生态奇迹。
■“黑色硅铁走廊”变“绿色生态走廊”
十年前,湟水河两岸厂房连绵,烟囱林立;十年后,这一片土地绿意葱茏,景色宜人。
自2018年起,一场关停高污染企业、淘汰落后产能的“风暴”在民和“硅铁走廊”刮起。民和县委、县政府下定决心,借助湟水河流域环境综合治理、青海湟水规模化林场建设的东风,对老鸦峡东段至川口镇这段狭长地带上的48家废弃企业厂房全部拆除,湟水河两侧500米以内永久性复垦复绿。
2018年秋季,民和县把国土绿化秋季造林大会战的主战场搬到了松树乡店子村地段的湟水河谷地,首次在湟水河谷地栽下数千株桃树,绿化面积达42.2公顷。同时,在湟水河民和段两岸山坡上栽植了670公顷的山杏、油松、白榆等绿化苗木。
曾经的“硅铁走廊”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一个崭新的“桃花长廊”悄然崛起。
之后的时间里,民和县在这里栽植了数万株桃树,一批桃花岛、桃花谷建设已具雏形。
出了老鸦峡峡口,沿着“桃花长廊”一路向东,来到湟水河北岸一片宽阔的土地,这里曾是民和镁厂的厂区,这里生产的金属镁曾驰名全国,畅销海外。2000年,这里因企业高耗能、重污染的落后生产方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从2018年起,民和县结合湟水河流域环境综合整治,按照变“黑色硅铁走廊”为“绿色生态走廊”的构想,拆除原厂区内废旧厂房110幢6.65万平方米,通过绿化,打造出“桃李争春、彩妆四季”的史纳公园。
经过3年多的倾力打造,以滨河生态环境为依托,集生态修复、自然科普于一体的城郊公园雏形初现。
漫步在建设中的史纳公园,寻找民和镁厂的遗迹,眼前除了那座换上绿装的料仓、废旧的火车头和铁轨,别无其他。它们默默伫立着,见证了这片土地的变迁。
史纳公园对岸,是正在建设中的麻荒滩公园。由于国道和高速出口在此交汇,以前该路段的车流量大,特别是过往的大货车多,导致该路段一到晴天便尘土飞扬。周边的建筑物和房屋破旧且参差不齐。如今,这里脏乱差的现象不见了,从G6高速路民和出口驶出,映入眼帘的是满眼绿色。
今天的民和县米拉湾至山城十字路段,已经彻底换了模样。路段两边是绿油油的草甸,雪松、青海云杉、北美海棠等树木错落有致,丁香、连翘、卫矛等灌木在林中点缀,这里基本已建成一条可供市民观赏、游玩、休闲的迎宾道路景观绿化带,这将是民和县面积最大的绿地景观带,也将成为民和城市形象的“新名片”。
“桃花长廊”、麻荒滩公园和史纳公园的绿化只是民和县近年来国土绿化工作的一部分。“十三五”以来,民和县累计完成国土绿化4.8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3万公顷,森林经营1.53万公顷,森林抚育0.22万公顷。完成村庄绿化161个。(下转03版) (上接01版)完成县城绿化173公顷,县城绿化景观提升改造193.3公顷。县城建成区绿地面积282.4公顷,公园绿地面积169.7公顷,县城绿地率达27.4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2.78平方米,绿化覆盖率27.54%。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2.4%,青海东大门绿色生态屏障日益显现。
绿树多了、水质改善了,以前鲜见的白鹭、绿头鸭等水鸟也常在湟水河沿岸现身。青海“东大门”的绿色底蕴更加厚实。
■从木到林,凝聚着他们的汗水
有这样一位老人,他生在黄河岸边,长在禹王峡。
从1994年开始,20多年的时间里,他用自己的双手在禹王峡种下了一片绿荫。他就是中川乡峡口村的老党员马进才。
1993年,马进才无意中遇到来禹王峡游玩的客人。交谈中,游客们表示到山上后热得汗流浃背却无处乘凉,这件事情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心想,哪怕种两棵树能给人们乘凉也好啊。
1994年的春天,时年45岁的马进才从自家院子里挖了一棵小山杏苗,沿着羊肠小道爬上了山坡,栽下了这棵树苗。又从距离1公里外山脚下的黄河岸边挑来水,浇灌这棵希望之苗。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呵护下,这棵山杏苗奇迹般地成活了,并且一天天长大。就是这样一棵小小的树苗,给了他坚持下来的信心。
第2年,第3年……这一种就是28年,马进才累计治理绿化荒山107公顷。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义务植树的行列中来。
“只要身体健康,我就会坚持下去,为父老乡亲、为子孙后代留下永远的绿色。”马进才经常说。
在民和县,像马进才一样为了家乡绿化默默付出的“植树人”还有许多……
沿着米拉沟蜿蜒崎岖的柏油路来到核桃庄乡排子山头,雾气笼罩、绿树环绕的排子山显得格外神秘。鸟鸣声声,清新的空气中弥漫着阵阵花香。
当年,在外经商的马生彪回到老家时,看到家门前的路因水土流失被雨水冲毁,路面常年积水无法行走,而他的家孤零零地立在悬崖边上,便萌生了上山种树的念头。在之后的日子里,他承包荒山、种树绿化、挑水浇树。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悉心地照顾着每一棵树苗。19年来,马生彪在县委、县政府和林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让曾经贫瘠的荒山变成了如今满目青翠、花团锦簇、景色宜人的观光旅游地。
植树造林,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近年来,民和县积极响应海东市委、市政府号召,将原来的义务植树活动提升为声势浩大的春秋两季国土绿化暨全民义务植树造林活动。各级干部、群众代表纷纷参与其中,义务植树尽责率达95%。“十三五”以来,民和县完成村庄绿化161个,完成生态环境整治绿化103公顷。“花草妆满城,佳木送凉荫”的美景让老百姓的幸福感更强了。
■绿水青山里挖掘“金山银山”
五月,民和县西沟乡南垣村的千亩牡丹园,成了游客细品“国色天香花之媚”的“打卡”地。走进牡丹园内,牡丹枝头含苞,郁金香吐红,牡丹仙子的雕像栩栩如生,仙气十足。
民和县南垣牡丹园是我省首个千亩油用牡丹种植示范基地。经过几年的精心打造,目前已流转土地1100多亩,栽植油用牡丹、观赏型牡丹、芍药、玫瑰、海棠、樱花、郁金香、薰衣草等多种花卉数万株,建成油用牡丹观赏区、紫斑牡丹观赏区、薰衣草观赏区、芝樱花谷及宿根型花卉观赏区。
近年来,民和县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全面加速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发展林草产业,不仅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拓展了农业功能,还增加了农民收入,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七里花海景区处于民和县南大山东麓,自开建后,景区先后修建完成了景观大门、主干道、木质栈道、特色游步道、长廊、观景平台、滑雪场、空中索道、热气球、玻璃水滑道、高空秋千、儿童游乐园、果蔬采摘园、跑马场等游乐设施,是周边百姓周日游、亲子游的好去处。随着农村旅游业的发展,七里花海、南垣牡丹产业园在发挥生态旅游作用的同时,也带动了周边村镇的发展,为农民创业就业搭建了新平台。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退伍军人、回乡创业的大学生、“巾帼建功”的致富女能手们,带领老百姓一起靠着产业项目,鼓起了“钱袋子”,过上了好日子,同时也让周边的村集体经济破了“零”、壮了“筋”。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生态环境持续优化,美丽宜居家园更加动人。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彰显着民和生态之美,这是民和县充分利用自然禀赋推动绿色发展的惠民之举,也是全县人民渴望和期盼享受的生态文明成果。聚力生态赋能,做大做强绿色经济,让人民群众共享绿色发展成果在民和大地已经逐渐变为现实。
■守护每棵树是我们的责任
林草防火千秋业,生态安全万代兴。每逢春节、清明节等假日,是林草干部最繁忙的时候,他们守在每个山口、每个卡点,默默守护绿水青山。
2017年7月,杏儿林场日扎山里正在开展舞毒蛾灯诱和信息素引诱的防治工作。县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站长白永芳担心下雨会影响杀虫灯的正常工作,便带上防治队员上山查看,不料刚走到山谷中时就发生了泥石流。
“当时,石头在前面,水流在后面,从山坡上冲了下来,把搭建的简易床都冲走了。要不是我们躲闪及时,人可能也被泥石流直接冲到黄河里了。”据防治队员回忆,在防治点,他们住的茅草屋是以前村民的羊圈,喝的水是山里的溪水,没有供电,没有手机信号。在这样的情况下,白永芳和防治队员们在这里一待就是两个月,期间也基本与外界失去了联系。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他们没有抱怨,也没有退缩。
“作为一名森林防疫员,守护每一棵树木是我的职责。” 这是他们的共同心声。
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是践行“两山”理论和做好“双碳”工作的重要方法。近年来,民和县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面推行林长制的决策部署上来,扎实推进林长制工作落实落细,坚持栽管并重,加强后期管护,做到“栽一棵、活一棵”,在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中交出民和的合格答卷。这些,都离不开“林草人”的汗水和辛劳。
2018年3月,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青海省第七次复查工作全面启动。每天凌晨三四点,清查工作人员就背着20多斤的工具离开营地,跋山涉水,近的要走几公里,远的可能要走二三十公里。
林区其实是没有路的,只能沿着牛羊踩出的羊肠小道踩出一条新道路……
从义务植树的老人到懂得防火知识的孩童,从林草致富带头人到绿化先进个人,从护林员到林草干部,这样的故事太多太多……正是这些平凡的小人物,用林草人的坚实步伐,勾绘着民和县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