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今日民和
【乡村振兴】新华网| 青海民和:种养殖产业“敲”开乡村振兴致富门
来源:    时间:2022年07月01日    

新华网西宁6月29日电(鱼昊)在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西沟乡麻地沟村食用菌种植基地,一栋面积为1224平方米的玻璃节能温棚内,村民刘满桂正采摘成熟的蘑菇,日产500斤的蘑菇将被送往青海各地农产品市场和商超。

图片

麻地沟村食用菌种植基地玻璃节能温棚种植的平菇。新华网 鱼昊 摄

说到当初村里发展产业选择种蘑菇的时候,麻地沟村党支部书记宁智勇娓娓道来:“这片地以前是养殖基地,既然是村集体经济,就要召开全村大会,听取村民的意见。村里一些见多识广的村民建议种植食用菌,投资少、见效快,不受季节限制,能让村集体经济迅速壮大起来。最后村‘两委’经过考察和调研,认为种植食用菌这一项目可行。”

2020年,村里投资100万元建起玻璃节能温棚,并邀请省外具有多年平菇种植经验的“土专家”对村民进行培训,村民们逐步掌握平菇种植技巧。2022年1月,温棚内的首茬蘑菇采摘上市。村支部带领村“两委”成员、党员及家属义务投工投劳,蘑菇种植规模逐渐扩大,通过对蘑菇菌棒的加工和培育,3.8万个平菇菌棒出菇,截至目前,村集体已有8万多元的经济收入。

图片

大棚里成熟的平菇。新华网 鱼昊 摄

39岁的刘满桂就是在蘑菇大棚里投工投劳的村民。2年前,她和丈夫买了辆出租车跑运输,虽然辛苦,但每个月的收益十分可观。今年年初,她主动放弃跟丈夫一起跑运输,在蘑菇大棚帮忙,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

“现在是我丈夫一个人跑出租,收入少了一半,可我在蘑菇大棚里工作每个月也有近4000元的收入,虽说不如跑出租挣得多,但作为一名党员,我有义务帮助村里发展产业。每天忙着采蘑菇、打包、装车,日子过得很充实!”刘满桂笑着告诉记者,从出租车驾驶员到种植食用菌的技术人员,自己实现了身份和职业的转变。

图片

刘满桂正在采摘成熟的平菇。新华网 鱼昊 摄

不一会的功夫,刘满桂就摘满一大筐蘑菇。刘满桂告诉记者,现在蘑菇供不应求,一个大棚已无法满足订单,扩大规模迫在眉睫。

麻地沟村党支部书记宁智勇介绍,今年,村里将在10月份继续投入乡村振兴试点村项目资金835万元,流转土地19亩,建设阳光钢架温棚1栋、冬暖式现代日光温棚5栋、食用菌标准化生产车间、保鲜库、板料场等配套设施。项目建成后,预计实现年产值225万元,提供稳定就业岗位15个。

在麻地沟村,同样在村“两委”党员干部的帮助和带领下,成为致富能手的还有村民蒲素义。

图片

蒲素义给自家的鹅喂饲料。新华网 鱼昊 摄

44岁的蒲素义曾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了给儿子治病,蒲素义掏空了家底,最终没能留住唯一的孩子,生活一度陷入绝境。但这个倔强的农村汉子并没有向生活低头,不仅没有撂荒家里的5亩地,还前往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务工。

图片

这是蒲素义养殖的羊。新华网 鱼昊 摄

2018年,在脱贫攻坚产业扶持政策引导下,蒲素义带着妻子回到家中,修建了家庭牧场,用最初的10800元产业扶持资金购买了几头猪仔、几只羊试养,当年,蒲素义就挣了1万多元,摘掉了“贫困帽”。

走进蒲素义的“动物园”,有猪、羊、鹅、土鸡、乌鸡等牲畜50头(只),人畜分离的棚圈整齐划一,圈舍干干净净,院里的花草绿意盎然。蒲素义告诉记者,自己文化程度不高,一开始没有养殖经验,但他总是不懂就问、不会就学,还经常参加养殖专业培训班学习技术。现在,依靠养殖业,蒲素义和妻子每年有近5万元的收入,生活越过越有劲。

“以前手里不宽裕,看见啥都不敢买,现在我们两口子再也不用过紧巴巴的日子了。这都是党的好政策对咱们的帮助和支持,村委会的干部三天两头就来我家,问问我的生活,解决家里的难题。相信今后我的生活会越来越好!”蒲素义信心满满地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