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走进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转导乡落龙沟村,一块块新平整的梯田里,一垄垄“小杂粮”郁郁葱葱。蓬勃发展的杂粮产业让村民们干劲十足,田间地头一片生机盎然。
“我在村里的合作社干活已经两年了,一年能挣1万多块钱,我们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村党支部带着大家干得也挺好。”村民马永荣说。
从2018年开始,落龙沟村开始探索建立“合作社+农户”的公司运营模式,引导村民在家门口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经过几年的探索,形成了“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2021年,乡党委、政府将落龙沟村特色杂粮种植纳入“一村一品”项目库,合作社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流转土地1900亩,同时利用补贴资金修建了深加工厂和储藏窖。
“2021年,我们村集体经济收入分红达6.82万元,我们从这个收益中,拿出一部分用于本村基础设施维护,还拿出一部分资金奖励每年考上大学的学生,帮助他们完成学业。”落龙沟村党支书记周红义说,这几年村里充分发挥支部带动作用,依托“小杂粮”种植专业合作社,持续做大做强杂粮产业规模。截至目前,全村杂粮种植面积已达到3000亩,露天蔬菜种植200余亩。
今年,转导乡继续在村集体经济发展上想办法,积极拓展思路,把培育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之举,融合各种社会资源,探索“跨村联建”农村党建模式,推动实现抱团发展、合作共赢。期间,红花村联合周边两个村,按照“党支部+合作社+养殖户”的管理模式,建成了“一村一品”肉羊养殖基地,走出了具有特色的发展道路。
初夏时节,走进红花村肉羊养殖基地圈舍,“咩咩”的羊叫声不绝于耳,一只只膘肥体壮的肉羊吃着新鲜的草料。饲养员正在忙着打扫羊圈,给羊添草加料。“这些羊再有半个月就能出栏了,我们每年出栏4批羊,这一批羊的纯收入是2万元左右,年利润可以达到8万元,每个村可以实现1万元的村集体经济分红。”红花村党支部书记张永录说。
穷根不在地里,而在人的脑子里。机器轰鸣、农人忙碌,清新的黄芪味弥漫在空气中,又到了黄芪种植的时节。这两日,忠孝村的马玉彬总在地里忙活。自从村里成立合作社以来,他流转了家里的7亩土地来到合作社务工,每年土地流转费加上年底的分红和务工收入,让马玉彬搭上了致富的快车。
今年,忠孝村动员全村人将土地流转入股至本村合作社,种植黄芪、党参等中药材,发掘新品种、引进新技术、启用新模式,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目前忠孝村形成了“流转费+产业务工收入+年底分红”的群众增收模式。产业的发展,带动了集体经济的壮大,2021年忠孝村集体收入就达到了21.8万元。
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如今,一个个村集体经济产业在转导乡各村落地生根、萌芽生长,让群众在家门口增收有了门路。截至目前,该乡村集体经济实现总收入295万元,村均收入突破17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