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今日民和
【乡镇动态】转导乡:村集体经济发展换上了“新引擎”
来源:    时间:2022年05月21日    

迎着朝阳,绿意盎然的山川转导,涌动着勃勃生机。一条条产业路四通八达,一栋栋圈舍星罗棋布,一只只“塔城羊羔”搭上电商快车走上群众餐桌……
刚刚过去的一年,党支部引领村集体经济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在转导大地落地生根、萌芽生长。支部带头干,群众跟着干,沉睡的资源被盘活,群众的力量再凝聚,一个个村子焕发出新的活力,一幅幅党建引领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2021年以来,转导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委关于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坚持将党建引领村集体经济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将党支部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合作社经济优势与群众能动性深度结合起来,坚持党支部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中站前沿、唱主角,以组织力提升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实现了支部有作为、群众得实惠、集体增收入,村集体经济发展换上了“新引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走上了快车道。截至目前,全乡村集体经济实现总收入295万元,全部村实现收入10万元以上,村均收入突破17万元。

建强堡垒育能人 汇聚力量谋发展

乡间四月闲人少,采了桑蚕又插田。走进转导乡落龙沟村,一块块新平整的梯田绵延如带,一垄垄“小杂粮”郁郁葱葱,弹奏出精彩的田园新牧歌。蓬勃发展的杂粮产业让村民们干劲十足,田间地头一片生机盎然,务工的村民正在为新苗“拾掇新家”,一张张笑脸洋溢着幸福美满……昔日的撂荒地种下了丰收的希望。
落龙沟村依靠“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对村里的撂荒地进行平整复垦,由村民种植、合作社负责收购销售,齐力把“小杂粮”打造成落龙沟村的“一村一品”产业,辐射带动200多人务工,村民也从杂粮种植的“门外汉”逐渐变成了产销结合的“土专家”,最终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增收、共同致富的目标。
“我在村子的合作社干活已经两年了,一年能挣1万多块钱,我们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村党支部带着大家干得也挺好。” 村民马永荣一脸兴奋。
“从2018年开始,我们村集体就开始探索建立‘合作社+农户’的公司运营模式,来引导村民在家门口发展产业脱贫致富。2021年,乡党委、政府将落龙沟村特色杂粮种植纳入到“一村一品”项目库,合作社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流转土地1900亩,同时利用补贴资金修建深加工厂和储藏窖。2021年,我们村集体经济收入分红达6.82万元,我们从这个收益中,拿出一部分用于本村基础设施维护,还拿出一部分资金奖励每年考上大学的学生,帮助他们去完成学业。”落龙沟村党支书记周红义说。
这几年村里充分发挥支部带动作用,依托“小杂粮”种植专业合作社,持续做大做强杂粮产业规模。截至目前,全村杂粮种植面积已达到3000亩,露天蔬菜种植200余亩。这是党支部实施致富能人进“两委”,推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跨村联建走新路 整合资源激活力

培育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之举,构建“跨村联建”模式是转导乡党委在推进乡村振兴中所作的又一有益探索。红花村联合周边2个村,按照“党支部+合作社+养殖户”的管理模式,建成了“一村一品”肉羊养殖基地,着力破解村庄规模小、经济基础弱、人口老龄化等问题,走出具有特色的发展道路,带动群众科学养殖、绿色养殖,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初夏时节,走进红花村肉羊养殖基地圈舍,“咩咩”的羊叫声不绝于耳,一只只膘肥体壮的肉羊吃着新鲜的草料,饲养员正在忙着打扫羊圈,给羊添草加料。“这些羊再有半个月就能出栏了,我们每年出4批羊,这一批羊的毛收入是2万左右,年利润可以达到8万,每个村可以实现1万的村集体经济分红。”红花村党支部书记张永录说。
转导乡以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群众富在产业链上,构建了党组织引领下的农村利益联结机制,解决了贫困户和产业、市场的对接问题,形成了规模化、抱团式发展的产业扶贫新格局。

精准施策作示范 致富快车换“引擎”

穷根儿不在地里,而在人的脑子里。转导乡忠孝村走向致富壮大,是党建引领落实惠农政策资金帮扶和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带活农户,从决胜脱贫走向致富发挥成效的一个示范。村党支部动员全村人将土地流转入股至本村合作社,种植黄芪、党参等中药材,发掘新品种、引进新技术、启用新模式,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目前忠孝村形成了“流转费+产业务工收入+年底分红”的群众增收模式,产业的发展,带动了集体经济的壮大,2021年忠孝村集体收入就达到了21.8万元。
机器轰鸣、农人忙碌,清新的黄芪味弥漫空气中,每到黄芪种植的时节,本村及周边邻村的富余劳动力都来到这里打工。忠孝村的马玉彬正在地里捡拾杂草,自从村里成立合作社以来,他流转了家里的7亩土地来到合作社务工,每年土地流转费加上年底的分红和务工的收入,马玉彬搭上了致富的快车道。
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融合了产业致富项目,盘活了村民致富增收的棋局,如今的忠孝村,人人有活干、户户能受益。
伴随着党支部走上经济发展最前沿,一批村党支部书记在火热实践中脱颖而出,真正成为群众的“主心骨”、村子的“当家人”,村“两委”班子建设、人才培养等工作也被“一揽子”抓了起来,党组织的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渗透到了乡村振兴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