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网红村 吴忠青 摄
本报记者 陈 俊
桃花夭夭,绿水盈盈。
四月的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西沟乡凉坪村春意盎然、活力四射,远山、近水、村落共同构成一幅和谐的生态画卷……
我叫马玉琴,近五年来,我的家乡凉坪村由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蜕变”成现在小有名气的休闲旅游村,这里发生了太多的故事,回忆起来令人感动,更催人奋进。发展背后的变化是脱贫攻坚的“累累硕果”,也可以说是乡村振兴政策赋予的“深厚铺陈”。
凉坪村位于乡政府以西约4公里处,虽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但五年前这里是一个群众生活并不富裕、基础设施也不完备的贫困村,当时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79户778人,因缺劳力、缺资金、缺技术等原因,一度让这个小山村陷入发展“窘境”。
我认为,“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村“两委”班子是“指挥员”更是“先锋队”。
2015年大学毕业后,我签订了省城一家待遇很不错的私企,逢年过节每次回到凉坪村,都能看到不一样的变化——住房新了、道路宽了、游客多了,乡亲们脸上笑容多了、精气神更足了,看到这些日新月异的变化,觉得自己作为一名从凉坪走出去的大学生,尤其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年轻党员,理应为村里做些事。
2020年底,跟家人几番商量后,我终于下定决心辞去了工作,回村参加了党支部换届选举,并在全村党员群众的全力支持下,成功当选为凉坪村第一任女性党支部书记。
上任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党旗高高举起来,让党徽闪闪亮起来,以着力构建群众“生产离不开、生活离不开、感情离不开”的党组织为目标,加强村“两委”建设。一方面加大村级后备干部的培养力度,建立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把一批优秀村民纳入村级班子建设后备人选,作为村级班子建设和青年志愿服务队的“血液供应站”;另一方面加强党员教育培养,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利用每月“固定党日”活动,开展“党员共话初心、共谋发展”“群众许诺、党员践诺”等为民活动,同时加强与老党员交流交心,认真听取他们对村子发展的意见建议。
作为村子的“领头羊”,不仅要把党支部建强,还要带领村民共同致富,这也是我竞选党支部书记的初衷。
这五年,凉坪村结合实际,依托现有资源,大力发展集生态旅游、休闲康养为一体的产业项目。依托天井峡景区、西沟林场等旅游资源,将原来“平凡”的小树林建成了集田园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烧烤营地。在营地周边配套建设了民宿、儿童戏水池、停车场、垂钓鱼塘等,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子一下子活了起来,旅游吸引力和影响力大大增加了。
有了产业的“名牌”集聚效应,2021年,凉坪村又被确定为民和县乡村振兴试点村,这也是我任支部书记的一项“大考”。我和“两委”班子提前谋划,按照“一村一景,一村一品”思路,计划挖掘现有旅游资源,投资430万元建设树屋乐园营地,以此打响打亮休闲旅游乡村名号,形成独具凉坪特色的旅游产业。
优美的村居环境、鼓起来的钱袋子都是老百姓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前提。
还记得我上小学那时候,村里还都是土路。到了雨季,出行真的让人头疼。下完雨,土路就能变成粘饽饽似的,穿着雨鞋都迈不开步,一步一个脚窝儿,往前走一步,向后退半步。那种滋味没法用语言形容,而如今的凉坪,道路干净整洁,走在林间村巷连呼吸一口空气都是那么沁人心脾,康养基地的名号可不是白得的。
这几年,借环境综合整治“东风”,在乡村道路两旁种植花卉、苗木等2.5万余株,扮靓了乡村颜值。昔日的小土路变成了宽敞的硬化路,道路两旁绿树成荫,春花灿烂,优美田园风情的小村庄让人流连忘返。
2020年,凉坪村获得国家森林乡村、青海民和南大山森林康养基地等称号。
奋进正当时,逐梦惟笃行。凉坪村,在党建引领下,全体党员干部群众正以崭新的面貌跨入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