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璐 通讯员 岩子
近日,记者走进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西沟乡麻地沟村食用菌种植基地,一栋玻璃温室内菇香满棚,在温室北侧的土地上机声轰隆。这是民和县加速实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资金项目的一个缩影。
“我乡在麻地沟村实施的乡村振兴试点项目总投资830万元,主要建设阳光钢架温室1栋、冬暖式现代日光温室5栋、食用菌标准化生产车间1处,还有其他配套设施,项目建成满负荷运行后,预计年产鲜菇400余吨,实现年产值240余万元,还可以为当地群众就近提供40多个务工岗位……”正在现场指导项目施工的西沟乡党委书记陈栋告诉记者。
在民和县隆治乡白武家村特色桃产业种植基地,成片的桃树幼株林映入眼帘,这是隆治乡依托当地气候优势,在白武家村着力打造的特色桃产业种植基地。
据隆治乡党委书记王高雄介绍,该项目是依托白武家村的气候优势打造的占地150亩的特色林果产业基地,共栽植优质黄桃苗8800株、蟠桃苗3000株,今年已动工建设的是地下冷藏库、保鲜库、生产用房等特色桃产业种植基地配套项目。王高雄给记者估算了一笔经济账,种植基地桃树达到盛果期后,平均每棵树产量按15公斤商品桃估算,则年可产出商品桃175.5吨,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50万元以上。
葱是总堡乡的传统产业,早在上个世纪,“总堡葱”就已经名气在外。乡村产业振兴路上,总堡乡把“总堡葱”品牌作为全乡的传统特色产业来抓,今年在该乡台尔哇、三家两个村集中连片种植“总堡葱”1200余亩,目前已播种育苗300亩。总堡乡党委书记张马龙介绍,1200亩大葱预计亩均产量在2500公斤左右,亩均可实现增收3000元。
在抓好“总堡葱”这一传统产业的同时,总堡乡着力在做大露天蔬菜上下功夫。今年该乡在哈家、总堡等村集中连片种植娃娃菜、西蓝花、红笋等露天蔬菜1500亩,同时还将投资400万元配套建设一座冷库,投资600万元搭建220栋拱棚。
民和县马场垣乡下川口村有着上百年的种桃历史,特别是下川口垣上的桃花更是民和的一张旅游名片。记者了解到,今年马场垣乡充分发挥中央和省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的作用,在桃花源景区现有桃园基础上实施总投资878万元的特色桃产业升级改造及农家院建设项目,改造桃树品种及补植补造桃树3.15万株、750亩,并进一步配套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及公共设施,在不断壮大特色桃产业的同时,促进景区提档升级。据马场垣乡有关负责人介绍,这些补植补栽的桃树三年后就能产生效益,每亩按2500公斤产量、每公斤桃子按8元估算,亩均收益2万元左右。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地处黄河沿岸的中川、官亭等乡镇,依托黄河水域资源优势和喇家遗址公园、禹王峡景区等旅游资源,着力在冷水养殖上寻找产业振兴的突破口。官亭镇计划利用喇家村原有鱼塘着力打造冷水养殖、附带休闲垂钓的产业基地;中川乡计划在美一村绿色生态渔业养殖基地、峡口村发展冷水鱼养殖及带民宿农家乐项目;巴州镇依托巴二村的69栋温棚和3个鱼塘,计划投资900万元进行改造提升,着力打造集温棚经济、休闲垂钓为一体的乡村振兴产业基地;川口镇依托湟水优势在史纳村投资560万元着力打造优质蔬菜基地;大庄乡台集村依托全膜玉米种植优势,投资380万元建设养殖场……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今年,民和县实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资金项目28项,总投资1.66亿元,其中产业发展类项目22项、基础设施类项目4项、教育补助和培训类项目2项。这些项目的建成使用,将为民和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