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今日民和
【县外媒体看民和】西海都市报| 一条“硅铁走廊”的华丽转身
来源:    时间:2022年04月07日    

图片

???????????????????图片
民和镁厂厂区原貌。龙家良 摄
???????????????????图片
民和镁厂废弃厂区变身湿地公园。龙家良 摄
???????????????????图片
史纳湿地公园。西海全媒体记者 赵俊杰 摄
???????????????????图片
民和湟水河沿岸水鸟成群。龙家良 摄
???????????????????图片
麻荒滩湿地公园一角。西海全媒体记者 赵俊杰 摄

西海全媒体记者 赵俊杰

十年前,厂房栉比,烟囱林立;十年后,绿意葱茏,景色宜人。曾在民和镁厂工作的教师龙家良,用相机在同一地点拍摄的两张照片,记录了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湟水河沿岸从“硅铁走廊”到“生态走廊”的变迁。

废弃厂区变身湿地公园

老鸦峡峡口、湟水河北岸的一片宽阔的土地,曾是民和镁厂的厂区,这里生产的金属镁曾驰名全国。如今,这里正在打造民和史上首个真正意义上的湿地公园——史纳湿地公园。

漫步在建设中的史纳湿地公园,我们寻找民和镁厂的遗迹,眼前除了那座换上绿装的料仓和废旧的火车轨道,别无其他。它们默默伫立着,见证了这片土地的变迁。

民和的春天来得早,湟水河岸柳芽吐绿、山杏烂漫,偌大的湿地公园满是春天的味道。一旁劳作的民和县川口镇村民庞怀中和同伴正在翻地松土,准备播种新的花草。

对庞怀中来说,脚下的这片土地既陌生又熟悉。年轻的时候,他常和村里的小伙伴到这里游玩,目睹了这片土地曾经的繁华。4年前,作为亲历者,庞怀中又来到这里,参与史纳湿地公园的建设。从拆除废旧厂房、平整土地,再到栽种树木,他看到了这片土地的重生。

一眼望不到边的公园,庞怀中和同伴尽情挥洒汗水。在无数人的努力下,曾经废弃的厂区变身湿地公园。庞怀中说,他在这里种过草、种过树,经过4年的建设,史纳湿地公园越来越美了。

龙家良对脚下的这片土地也很熟悉。他说,那时候一出老鸦峡就看到民和镁厂的几根烟囱冒出浓烟,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刺鼻的气味。后来,这里没有了厂房和烟囱,不再满地灰尘、臭气熏天,原来的民和镁厂摇身一变,成了一座充满生机、绿意盎然的湿地公园。

民和镁厂是当时国内较大的金属硅、镁产业基地之一,1998年出口创汇额1425万美元,占全省的七分之一,是当时青海省第一创汇大户。2000年,因企业高耗能、重污染的落后生产方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从2018年起,结合湟水河流域环境综合整治,民和县按照变“黑色硅铁走廊”为“绿色生态走廊”的宗旨,拆除原厂区内废旧厂房110幢6.65万平方米,转身建设湿地公园。

近4年的建设,湿地公园初现雏形。民和县林业和草原局园林中心主任柳智勇说,目前史纳湿地公园的绿化面积达到近51万平方米,栽植了1.4万余棵乔木和3534平方米的灌木,这里将来不仅是花木的世界,也是市民休闲观光的好去处。

倾力打造20公里“桃花长廊”

民和“硅铁走廊”的粗放式发展,的确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一时之快,也曾让民和人引以为荣。然而,随着经济发展步入高质量发展之路,“硅铁走廊”内的一些低水平、小规模、一哄而上重复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恶性竞争等后遗症逐渐显现。

2008年起,一场关停高污染企业、淘汰落后产能的“风暴”在民和“硅铁走廊”刮起,当地政府对以原民和镁厂为代表的湟水流域48家废弃工厂彻底整治,昔日的“硅铁走廊”彻底变了样。

于是,“硅铁走廊”的阴影日渐淡出,一个崭新的“桃花长廊”悄然崛起。

借助湟水河流域环境综合治理、青海湟水规模化林场建设的东风,民和县对老鸦峡东段至川口镇这段狭长地带上的废弃企业厂房全部拆除,湟水河两侧500米以内永久性复垦复绿。从2018年起,民和县陆续在湟水河沿岸栽植数万株桃树,不仅美化周边环境,也为重振“桃花经济”打下基础。

汽车穿梭在老鸦峡一带,路旁绿树红花相间,春的气息扑面而来,一下子减轻了乘车的劳累,路途中的人们尽情享受这一场不经意间邂逅的春日盛宴。湟水两岸虽然尚未彰显出“桃花依旧笑春风”的粉嫩的美丽,但那一片片探出嫩芽的桃林已经在向人们宣告一个好消息——这里将成为青海东部名副其实的“桃花长廊”。

“近两年老鸦峡一带的湟水河沿岸陆续栽种了桃树,再过一两年这里就是赏桃花的好地方了。”家住湟水河沿岸的村民张永春说,民和海拔低、气候优越,不能亏了这片金子般的土地。

在湟水河沿岸,打造“桃花长廊”,这是民和县发展县域经济的一大亮点。结合湟水生态保护建设,将加快“桃花谷”“桃花岛”建设,努力在湟水河流域公路沿线打造“桃花长廊”。

打造生态效应、社会效应、经济效应多赢的“桃花长廊”,民和县已奏响奋进的序曲。从长远看,民和的“桃花长廊”还不止于此,未来还将延伸“桃花长廊”,打造名副其实的“桃花谷”。

民和是青海的“东大门”,是青海春天来得最早的地方,借助新打造的“桃花长廊”,重振“桃花经济”、重塑“桃花源”新形象,吸引更多来民和旅游的游客,带动民和旅游业发展。

记忆中的麻荒滩又回来了

史纳湿地公园对岸,是正在建设中的麻荒滩湿地公园。麻荒滩,曾给许多民和人留下了美好的记忆,以前这里有鱼塘、凉亭、廊道、花草、树林,成了民和县城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后来,由于管理不善、保护不到位等,麻荒滩垃圾成堆、臭气熏天、荒草丛生,人们不愿提及,而这一切如今也悄然发生变化。

麻荒滩湿地公园雏形初现,吸引周边居民慕名而来。人们穿梭在其中,风景各不相同。在一湾碧湖里,微风徐徐,碧波荡漾,芦苇从水中探出头,鲜嫩的苇尖翠绿清新。

接着往里走,看见远处的坡上,青海云杉青翠欲滴,一旁新栽植的白眉海棠吐出新芽、含苞待放。柳智勇说,如今的麻荒滩一改昔日荒凉,经过4年时间已打造成生态宜居的湿地公园,不仅为麻荒滩增添了绿意,也为当地老百姓休闲提供了好去处,使市民切身感受到了生态环境的变化。

打造绿屏障、绿河谷、绿城区……作为兰西城市群节点上的一颗明珠,近年来,民和县集中拆除湟水河沿岸废旧厂区,加快国土绿化脚步,并着眼于湟水河生态环境,花巨资建设麻荒滩湿地公园、史纳湿地公园。

绿树多了、水质改善了,以前鲜见的白鹭、绿头鸭等水鸟也常在湟水河沿岸现身,青海“东大门”的绿色底蕴更加厚实,一江河水清清流向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