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晓娟 摄影报道
甲子山位于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峡门镇。3月的甲子山,风一起,满眼尽是荒凉。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甲子山村人在两座大山间艰辛生活多年后,2018年,甲子山村实现整村易地搬迁。
虽然山上已经鲜有人迹,但甲子山上的耕地却一直没闲着。每年3月,甲子山上总是如期响起拖拉机施肥、播种的声音。开拖拉机的是甲子山村委会主任李善云,别看他年纪轻轻,搞种养殖却是一把好手。李善云知道,甲子山村农民的根在这里、心在这里,要想让村民富起来,就要在这座山上下功夫。
小山村里的饲养员
李善云出生于1989年,按照村里人的算法,今年已经33岁了。这两天,他在流转过来的土地上开着拖拉机进行施肥。施肥过后,他准备在这里集中连片种植油菜。
甲子山村共有5个社727人,是一个靠天吃饭的脑山村,也是一个深度贫困村。坐落在这样一个高山深沟之中,甲子山村谋求出路的人也要比其他村庄多一些。“我们村很多人只是户口在村里,但其实不在村里住,大多数村民都移居至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或者其他地方,易地搬迁的时候安置农户100户。”李善云说,甲子山的苦是峡门镇其他村庄感受不到的。
因为靠天吃饭,一场雨或者冰雹,一年的农作物收成就会归零;因为信息闭塞,外出务工的人也寥寥无几;因为学校远,山路不好走,学生上到一二年级就已经很困难……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李善云深深知道,甲子山需要一个时机和一个开拓者。
2009年,李善云从塔里木大学的饲料与动物营养专业毕业,不像其他毕业生那样想留在大城市打拼,李善云第一时间回到了甲子山村。贷款、借钱在山上办起了一个养殖专业合作社——民和山云养殖专业合作社。
大学生回村养猪,在当时的亲戚朋友看来,李善云的这个决定让人匪夷所思。2010年10月,李善云引进了第一批种猪,这个年轻肯干的小伙子当时就被峡门镇政府和民和县农牧局发现,并第一时间给予了多方面的扶持。李善云告诉记者,刚开始办养殖合作社那几年,几乎没有收入,主要就是靠他在大学里学到的养殖技术来支撑养殖场的日常运作。那几年,民和县、乐都区、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等多个地区和周边村庄的人几乎都知道,甲子山村有个年轻的兽医。一辆摩托车,成了他那些年最忠实的伙伴。
几年干下来,李善云积累了经验,锻炼了技术,也逐渐获得了村里人的认可,大家都说他是一个“好后生。”
猪圈里得来致富经
去年6月,村民叶桂花和丈夫张丰才来到李善云的养殖合作社务工,如今俩人月工资有7000元,对于这个曾经因残致贫的贫困户家庭来说,这个收入无疑给了一家人更多希望。
“以前我们俩就在外面做小工挣钱,有时候有活儿,有时候没有,收入很不稳定。现在不仅工作稳定了,每月还有固定收入,日子越来越好了。”张丰才笑呵呵地说。在合作社里,张丰才和媳妇负责清扫圈舍、喂猪,其余时间自由支配,活不重,离山下的家也很近,能够照顾到两位老人和子女,心里有说不完的高兴。
从山上搬下来后,张丰才和其他甲子山村人一样都住上了120平方米的小院子,4个卧室,买菜步行十分钟,新鲜菜和肉随时都能吃上,家里有事时,他们俩就从山上骑摩托车下山回家。
村民都搬出大山后,李善云成了甲子山最后的守护者。
走过了一弯又一弯的山路,甲子山山大沟深的模样出现在面前。3月的风,让甲子山如同一位害羞的姑娘,蒙上了淡黄色的头巾。被太阳照的明晃晃的两行房子就是合作社的猪舍,也是叶桂花和张丰才每天来的最多的地方。目前,这里存栏有150头生猪。
在李善云对养殖合作社倾尽所有的同时,甲子山村的人也对合作社抱有很大的期待。“养殖合作社里面注入了30万元的‘一村一品’资金,每年盈利后,我就给村集体经济分红,去年分了3万元左右。”李善云说,把“一村一品”资金注入到合作社充分体现了村“两委”和村民对他的信任,所以他不想有也不敢有所懈怠。
去年猪肉价格有些下跌,李善云的合作社自然也受到了影响,但好在他的销路一直很稳定。李善云说,这么多年在养殖行业摸爬滚打,他深切感受到党的政策在不断地向基层倾斜、向大学生创业倾斜、向真正干事的人倾斜,所以他愿意将养殖事业一直干下去,干成甲子山的大产业。
李善云敢闯敢干的拼劲儿得到了村民的认可。如今,他还担任起了甲子山村的村委会主任,立志要为村民做些实事。“今年我们计划将养殖场扩建500平方米,猪舍面积达到900平方米,再多存栏100头猪。”说起今年的规划,李善云满怀信心。
在甲子山长大的孩子,终于有能力回馈这座大山。想到这里,李善云备感安慰。
庄稼人拿上了年薪
“以前种地的时候就把猪粪沃到地里,搬下山后,种地的人变少了,猪粪怎么办?山上的耕地怎么办?”李善云说,搬出大山后,村民的务工渠道多了起来,大家都选择去临近的乡镇务工增加收入,鲜少有人在农忙季节专门上山种地,山上的部分耕地就开始被撂荒。2017年,李善云成立了民和杰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并大面积流转村民的土地,想要形成规模化种植,带动村民务工增收。
为了让甲子山重现往日的生机与活力,李善云在成立种植合作社之初就曾尝试将撂荒地复垦。“我从基础的打农药、拔草、犁地开始,复耕了50多亩土地。”李善云说,在合作社还没实现机械化的时候,能带动20到30人到合作社务工。现在,合作社实现全面机械化,就连施肥,都不再是人工播撒,而是拖拉机作业。
田存花也是甲子山村人,今年60岁。说起李善云的合作社给她带来的好处,这位朴实的农村妇女就打开了话匣子。
“我在合作社打工的时候顺便还能把自己家的地种上,不耽误打工,也不耽误种地,多好。”田存花说,因为她和丈夫已经上了年纪,很少有工地接纳,以前一直在家种地,可支配的收入少。但自从李善云的合作社办起来后,她和丈夫就成了拿年薪的庄稼人,一年能拿到5万元。“自己种地,心里踏实,吃饭都能多吃两碗。”搬出了大山的老人们,心却一直在这座山上,田存花说,有地种,身体也好得很。
在甲子山上劳作了一辈子,村民岳脑卜自然要比年轻的李善云清楚哪里的地块好,哪里需要多打一些除草药。在合作社务工5年,岳脑卜已经成了李善云的左右手。今年开始种地时,岳脑卜把儿子也叫了过来,一家三口全都在合作社实现了增收。
让李善云一直坚持的也不只是可以带动村民务工,还有这些年来党和政府给他的帮助。
“每年的化肥、种子都是免费给的,在种粮一次性补贴、农业保险等方面都对合作社有一些倾斜,这也是我能坚持到现在的最大原因之一。”李善云说,甲子山属于脑山地区,农作物产量不高,村民们以前也一般只当做口粮,只有一小部分才能卖上钱。现在,合作社种植的小麦就是在进行小麦良种扩繁,每年都有补助资金,虽不高,但总能让李善云的内心涌动着一股暖流,让他时刻充满着自豪感和荣誉感。
幸福不会从天降,好日子是干出来的!回望过去的奋斗历程,李善云能清晰地看到甲子山村在产业发展上的瓶颈——产品附加值太低,他也知道要打破瓶颈还要继续埋头苦干。“我想建一个榨油厂,让别人来购买我们的菜籽油,而不再是卖油菜籽。还想要争取政府支持,在附近建一个屠宰场,降低生猪运输的成本。”李善云说。
眼下,正是一年中最有希望的日子,甲子山上回荡着的拖拉机轰鸣声也能让人感受到来自这座大山的力量,这片别人眼中荒凉贫瘠的土地,在李善云眼中却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