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记者 巴迎桂 摄影报道
深冬时节,寒冷的天气挡不住丰收后农民卖粮的热情。连日来,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哈拉直沟乡师家村的马路上排起了长长的卖粮车队,村民师延生随手抓起一把颗粒饱满的麦子,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今年家家户户粮食大丰收,我家三亩半的冬小麦有2100公斤的产量。”丰收的喜悦洋溢在河湟大地上。
万事农为本,百业农为先。今年以来,海东坚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导向,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为路径,大力实施产业提升行动,努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让现代农业跑出“加速度”,走出了一条既发挥传统优势又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道路。
截至目前,我市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态势良好,今年全市粮、油、菜产量可达52万吨、12.13万吨、71.67万吨,同比分别持平、增长1.2%、增长0.26%。肉、蛋、奶产量可达7.84万吨、0.73万吨、4.73万吨,同比分别增长5.3%、11%、-19.7%。
眼下正值蔬菜冬收季节,海东市乐都区寿乐镇在农作物秋收后,又抢种蒜苗、萝卜、白菜等冬季蔬菜。现在到了采收时节,村民们忙着抢冬收。来到寿乐镇窑庄村蔬菜基地,种植户们正在菜地里采收各式各样的蔬菜,现场一派忙碌的景象。种植大户巨兴海也在地里采收萝卜、青椒等时令蔬菜,等待销往西宁、上海、重庆等省内外市场。
靠着家门口的这十多亩菜地,巨兴海一家年收入增加了10万元。“我们村的蔬菜因光泽好、口感嫩,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欢。明年我们将持续加强技术指导,不断提高蔬菜的品质和产量,做大做强村里的蔬菜产业,拓宽销售渠道,既丰富市场的‘菜篮子’,又丰盈农户的‘钱袋子’。”窑庄村村党总支书记刘昌元表示。
眼下,海东越来越多的农民像巨兴海一样,通过科学种植享受到了农业增产增收的喜悦。今年,市农业农村局按照市委、市政府“走在前、作表率”的具体要求,重点建设了万亩菜薹供港蔬菜基地,在互助县7个乡镇建立生产基地1706.67 公顷,其中菜薹373.33 公顷、供港蔬菜333.33公顷,产量达2.13万吨,已向香港输出1万吨,广州、深圳等地1万吨。
同时,建设了6666.67 公顷杂交油菜马铃薯制种基地,在全市5个县区建立马铃薯种薯生产基地5333.33 公顷,现已收储一级、二级优质种薯1.2亿公斤,计划开春销往甘肃、宁夏、内蒙古、贵州等地。此外,以互助县为主建立杂交油菜制种基地1333.33 公顷,收储精选杂交油菜种子250万公斤,计划冬春期间向北方的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等8个地方供种。
如今,一个个现代农业串起“农业+”发展矩阵,从单一种植向输出、旅游等领域多点开花。农业产业正向产业链条延伸、农民持续增收的更优方向发展,全市力争在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中贡献高质量发展样板,努力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迈进。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必须让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今年,我市进一步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步伐,推动生产能力逐步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带动农民增收效益明显。
来到海东市平安区富硒牦牛产业示范园区,上百头壮硕的育肥牛正在惬意地吃着青贮饲料。养殖户马强告诉记者,该产业园占地面积达80公顷,修建标准化牛圈70栋,可容纳1万头牛,预计年出栏牦牛达2.2万头,是青海省最大的万头富硒牦牛养殖示范园区。今年马强自己的合作社饲养了300多头牛,销路不错。
经过发展,平安区富硒牦牛产业示范园区预计全面养殖阶段从2023年开始,单批存栏将达到4000头,年出栏达到8000头,从2024年开始,全面进入规范化运营阶段,最终达到满载运行的标准。截至目前,我市建设10万头牦牛藏羊“西繁东育”基地,建成牦牛养殖基地100家,存栏牦牛1.83万头,出栏牦牛2.4万头;建成藏羊养殖基地84家,存栏藏羊3.08万只,出栏藏羊4.17万只。
在此基础上,海东今年启动建设青海新发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项目,于今年11月中旬建成,通过采取“线上+线下”的模式,全市各类特色优势农产品多点输出,成效显著。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我市被省政府确定为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辐射带动市。目前,全市输出农畜产品种类涉及粮油、蔬菜、肉蛋奶、水产品、瓜果、中藏药材等多达近百余种,产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和国内各大城市,涵盖全国31个省份,实现销售收入24.7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