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讯 (本网记者 朵海平 摄影报道) 1月22日,青海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在西宁开幕,郝鹏省长作了《政府工作报告》。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其中有一部分提到了“抓关键、求精准,奋力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今年将强化区域攻坚和精准扶贫,坚持以东部干旱山区、青甘川交界地区等特殊类型扶贫工作为重点。”的内容。对此,来自民和县的省人大代表、县长沙德林在接受本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精准扶贫,扶贫的区域坚持以东部干旱三区,青甘川交界处为重点,我作为东部县的代表,切实感受到省委、省政府研判的准确和对贫困地区发展的关心。而作为县长,我听了深受鼓舞,对全县今年完成2万人的脱贫目标充满了信心。”
以下是23日本网记者采访省人大代表、民和县长沙德林的实录:
记者:今年郝鹏省长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哪些亮点?
沙德林:听了省长的政府工作报告,令人振奋不已。省长的报告阐述了去年的工作,谈到了我省经济增长和结构优化取得的新成效。其中在报告中提到循环经济和新生产业的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超过了70%,而第三产业的投资比重也有51%。这个数字告诉我们过去产业关联性低,产业单一的格局已被打破,被新的产业格局取代后,必将为青海经济发展提升竞争力,推进可持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报告中也讲到了一大批生态项目启动,并取得了治理区域增绿增水增收的效果。这些项目包括三江源二期工程,祁连山生态保护、青海湖流域综合治理、湟水河流域百万亩人工林基地等等。这些项目的实施贯彻了生态保护第一的新要求,也凸显了青海在全国生态保护中重要的战略地位以及不遗余力的努力。并且报告也提到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现的新突破。我们作为海东的代表切实感受到了这一点,东部城市群建设在短短三年,海东的城镇化建设发生的巨变是有目共睹的。
而在今年政府工作的部署上,重点抓的非常准。在经济方面,结合省情将生产总值增长的预期目标定在8%。把项目拉动作为发展的主引擎,通过稳增长、调结构,着力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其中以生态保护倒逼结构调整,以创新驱动助推产业升级,这些都能加速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民生方面,合理控制城镇登记失业率,让城镇居民和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O%和12%。集中75%左右的财力,优先安排基本民生项目,提高20项基本民生保障标准,以及加大扶贫力度,全年争取减贫20万人的民和措施都是可圈可点的。尤其在扶贫开发工作上,提的精准扶贫,并且区域上坚持以东部干旱三区,青甘川交界处的扶贫支持,我们作为东部县的代表,切实感受到省委、省政府研判非常准确和对贫困地区发展的关心。
记者:对于扶贫开发工作你有何好的建议?
沙德林:县域经济是扶贫的主战场,民生的主阵地。加大对县域经济的帮扶支持力度,对于解决脱贫攻坚问题,解决民生问题,都是极为有利的。那么在县域经济这块儿我们有一些用来脱贫减贫的、增产增收的好的创新项目,应给予一定的支持,比如说民和县现在发展的饲草产业和家庭牧场的项目。
民和县有64万土地,种植了四十万亩的全膜玉米,每年有150万吨的玉米秸秆,去年我县就通过加工配送发展养殖业等方法,消化了70万吨,农民也因此得到了增收,这就是个创新项目。另外我县开办1000户的家庭牧场,政府融资贷款给每户农户25000元,拉动每户投入5万元,建了120平的羊棚,按照农户饲养一百只羊来计算,除去成本每家农户可盈收近5万多元,这样的好项目,在农民中非常受欢迎的。可是由于县上财力有限,这些创新的项目发展遭遇到了一定的限制,比如之前讲到的饲草加工项目利用了70万吨秸秆,但剩下的近70万吨是未得到利用而白白浪费了的。所以希望省上及时将这些能够给农民带去客观效益的创新项目纳入到扶贫支持的项目中。
记者:民和县在脱贫方面还做了哪些努力?
沙德林:众所周知民和作为我省第三大人口大县,有近43.8万人,所以每年对外输出劳务的数字也是很客观的。而我县通过一些创新的项目,给农村的一部分人员提供在家门口创业的机会之外,对于那些到外地务工的人员,则会进行相应的培训,其中包括了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和餐饮、汽车驾驶、农机修理等技能的培训,在培训的过程中我们会因人而异,不搞花架子,真正让他们熟练的掌握一门技能,从而有效提高这些人员的劳动技能,在人才的竞争力市场得到更多更好的机会。还有基础教育在脱贫致富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县在实际中非常重视对教育的投入,通过大量投资加强了农村学校的教育水平和师资力量,并且落实好“两基教育”的同时,鼓励农村年轻一代考大学走出去,通过知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来改变自己家乡贫困的面貌。
然而我也深知脱贫的最根本还是在于发展,只要自身经济发展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贫困自然会消失。所以我县依托东部城市群建设,做实产业,推进高原、生态、循环、高效的现代农业。稳步发展一产,调整充实二产,强力推进三产,能够使民和变得有竞争力,从而拉动我县的经济增长,并使老百姓在经济增长的成果得到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