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骆书记: 我就海东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区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及主要任务 按照中央新农村建设“二十”字的总要求和省委十届七次全体会议精神,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是:按照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一项支柱产业、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一条通畅的公路、一套完善的信息网络、一套齐全的配套设施、一个过硬的村级班子、一个文明进步的村规民约“八个一”的要求,突出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素质三个重点,加大建设力度,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活安康,环境整洁优美,思想道德良好,公共服务配套,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 围绕以上思路,海东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是: (一)努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扩大特色种植面积,加大设施农业建设力度,做大做强两大优势作物和七大特色作物;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家禽及水产养殖业,扩大养殖规模,提高良种化程度;实施职业培训计划,提高劳动者技能,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将富余劳动力尽可能多地转向城镇和非农产业;培育扶持农畜产品加工、运输、营销业和农村各类经纪人队伍,活跃农产品流通,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保护和调动农民群众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帮助农民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发展高效农业;实施道路畅通工程,大力改善农村道路交通条件;扩大电网、通讯、广播电视覆盖面,提高综合服务水平;加强农村文化、教育、卫生等公用设施建设;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大力推广农村沼气利用技术,积极开发太阳能和再生能源;继续推进林业生态四大工程建设,统筹做好道路绿化、农田林网、四旁植树和薪炭林、经济林建设,积极推进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 (三)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巩固提高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强势推进职业教育,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引导农民破除迷信、移风易俗,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加强农村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管理,强化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逐步建立农民养老保险、生活保障等制度。 (四)规划建设新村,改善农民居住条件。科学制定村庄建设规划,因地制宜,尊重群众意愿,逐步调整农村建房布局,适当集中,不搞农房建设的大拆大建。切实重视并保护村庄特色,尊重农村的建筑风格和习惯,做到农民自主自愿,力求规划建设切合实际,给农民带来实惠,得到农民拥护和支持。 (五)推进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建设。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有序推进村民自治;健全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增强村级组织的服务功能。大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社会矛盾和纠纷,扎实推进“平安海东”建设,确保农村和谐稳定,营造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二、抓好试点,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一个长期过程。按照省委的要求和我区的规划,本着突出规划,先行试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强化基础,稳步推进的原则,今年我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任务有三项:一是抓好试点。在条件相对较好的10个村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试点,积累经验,然后逐步推广扩散,完善提高。10个试点村是:民和县川口镇红卫村、马场垣乡团结村、官亭镇河沿村,乐都县雨润镇下杏园村、高庙镇白崖子村,平安县沙沟乡树尔湾村,互助县威远镇寺壕子村、高寨镇西湾村,化隆县群科镇团结二村,循化县积石镇加入村;二是抓好规划。在搞好试点的同时,组织专门力量,完成150个村的新农村规划编制工作,为明年工作打基础;三是开展村庄整治。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有重点地抓好农村村容村貌、环境卫生等综合整治工作,力求村容村貌有明显改观。 为确保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的顺利实施,我区在去年成立了海东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地委、行署印发了《关于海东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对全区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总体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等提出了具体要求,并将新农村建设任务纳入全区“十一五”规划。春节后,地委、行署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分别带领地直有关部门负责对上述10个试点村进行了实地调研,分县以村为单位确定了试点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措施。全区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5000名干部深入农村宣讲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开展当前重点工作,在广大农村深入宣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举措,听取群众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工作的意见建议,调查了解村情民意,进一步完善工作思路,具体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和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措施。 去年,在省委、省政府整合的20.9亿元办实事资金中,我区共争取到3.16亿元的资金,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各项建设,深受广大农民的普遍欢迎。今年,省委、省政府决定用22.8亿元资金为全省农牧民办10件实事,这是我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最大机遇。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强项目前期工作,积极申报项目,力争得到省上更多的资金支持,为我区新农村建设试点及全区农业和农村工作注入活力。 三、突出重点,把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发展生产上 新农村建设的头一项任务是生产发展。因此,我们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上。 (一)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以试点规划村为重点,坚持不懈地抓好农村公路、村级道路硬化、农田水利、广播电视、通信村村通工程。积极争取各种水利工程,重点抓好平安文祖口、循化夕昌、乐都下杨家水库等水源工程和部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以及灌渠改造工程,加大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力度,解决7万人,10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认真实施农村沼气、日光节能温室、牲畜暖棚、农业综合开发、制种基地、土地治理等项目。 (二)优化农业内部结构。种植业继续做大做强“两大优势作物、七大特色作物”,油料、马铃薯种植规模稳定在200万亩左右,马铃薯脱毒化程度达到 80%,油菜杂交化程度达到70%。优质蚕豆、循化线椒、乐都长辣椒、紫皮大蒜、食用菌、制种和薄皮核桃七大特色作物种植规模,在现有基础上扩大7万亩以上。新建日光节能温室6000栋,推广地膜种植10万亩,立体种植30万亩。畜牧业继续抓好自繁自育和西繁东育工程,贩运育肥牛羊250万头(只)左右。继续实施畜禽良种工程,安排专项资金150万元,改良牲畜50万头(只)。抓好动物防疫,保障畜禽及产品安全。林业在大力推进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野生动植物与自然保护区等重点工程的同时,统筹抓好通道绿化、城镇绿化、封山育林、四旁植树和农田林网改造,积极争取湟水河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工程,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围绕优势作物和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着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不断创新组织方式,鼓励和支持专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会、农民经纪人队伍发展壮大,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在继续抓好乐都蔬菜、海东粮油、互助马铃薯等专业市场建设的同时,全面推进海东农产品市场建设,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确保农产品流通渠畅物流。 (四)突出发展劳务经济。一是充分发挥好阳光工程的作用,根据市场需求和我区实际,有针对性地设置培训内容,提高培训效果,提高劳动技能。全年完成技能培训3万人(次)以上。二是广泛宣传典型事例,积极动员富余劳力外出挣钱。通过充分发挥政府、企业、中介机构、经纪人的作用,形成合力,全力促进劳务输出,争取劳务输出总量达到45万人(次),其中省外输出15万人(次)以上,劳务收入增长18%左右。三是积极为劳务输出提供周到的信息发布、基地建设、权益维护等服务。 (五)加大扶贫开发力度。重点抓好五个项目的实施,即8000万元的整村推进项目、1.65亿元的中德财政扶贫项目、600万元的小型移民安置项目、300万元的藏毯加工项目和80万元的劳动力培训转移项目。 为推进上述工作措施的落实,地委、行署提出,农、林、牧、水、扶贫、科技、供销等7个地直涉农部门业务工作特点,深入调研,科学规划,有针对性地建立了8个联点示范村,计划通过两年的扶持建设,使部门联点村在本行业建设上走在全区前列,树立样板和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目前,各涉农部门联点工作方案已制定下发,各单位抽调专业技术人员到联点村蹲点开展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