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我县辖22个乡镇、312个村,总面积1890.8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4.1万亩,其中水浇地10.87万亩,浅山耕地43.85万亩,脑山耕地9.37万亩。总人口38.9万人,农业人口35.67万人,占总人口的91.7%,农村劳动力19.3万人。属高原大陆性干旱气候,年日照时数2400—2600小时,年均气温9℃, 年降水量340毫米,无霜期170—200天,平均海拔2100—2500米,全县水资源总量为2.58亿立方米/年,森林覆盖率为21.1%。
2007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7.62亿元,比上年增长13.55%;行政辖固定资产投资8.35亿元,同比增长22.98%;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873万元,增长27.15%;实现工业增加值4.4亿元,增长25.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40元,增长13.36%;农民人均纯收入2653元,增长17.49%。
今年第一季度,全县完成生产总值3.72亿元,比上年增长14.3%;行政辖固定资产投资0.62亿元,同比增长28.0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824万元,增长29.45%;实现工业增加值1.32亿元,增长32.5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68元,增长10%;农民人均现金收入673.72元,增长11.42%。
二、特色农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中央、省委1号文件精神,按照省委“四区、两带、一线”建设和地委“三大基地、两带”建设区域协调发展思路,依托我县特有的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成本优势和地理环境优势,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主题,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农畜产品加工、劳务输出、良种制种“三大基地”建设为载体,以科技推广创新为支撑,坚持“特色化、设施化、产业化、规模化”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基地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工作思路,增投入、强基础、保供给、重民生,促进了全县特色农业发展。
(一)以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为载体,以培育主导产业、优化产业布局为重点,加快特色产业发展。为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我们立足现有资源条件,以市场为导向,坚持从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地方性特色产品三个层次上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把马铃薯、杂交油菜、精细蔬菜、优质瓜果、亚麻、制种等作为主导产业来培育,初步形成了以优质小麦、脱毒马铃薯、优质油料各占1/3的规模性生产格局,奶牛、肉牛羊、瘦肉型猪三大养殖基地初具规模。去年全县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72760.57万元,同比增长17.10%。其中种植业收入23530.76万元,同比增长40.30%;牧业收入29032.91万元,同比增长12.86%,畜牧业人均纯收入达565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1.3%。今年全县优势特色农作物种植达48.95万亩,占总播种面积64.1万亩的76.4%。全县建立各类特色产业村27个,总面积15790.5亩,其中良种培育村6个1690.5亩。全县规模养殖户发展到5893户,今年1-4月份牲畜饲养量达到44.17万头(只、匹),同比增长0.5%;生猪存栏6.43万头,牛存栏3.31万头,羊存栏20.74万只,家禽存栏20万只;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3456.9吨、350吨、2530吨。
(二)以提高特色农业效益为目标,以推广应用良种良法、发展设施农业为重点,加大科技投入。以提高品质、降低成本、增加效益、促进增收为目标,以优势区域、生产基地为重点,积极推广良种良法,促使先进适用技术向特色农业渗透。围绕提质增效、重点引进亚麻、黑美人、阿尔法等优质专用品种,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设施农业等种植技术和胚胎移植、冻精授配等养殖技术;围绕抗旱节水,积极推广地膜覆盖等节水技术。今年种植各类农作物优新品种52.46万亩,引进各类新品种39个,完成增温保墒1.44万亩,有机肥施用90万方,测土施肥40万亩,建立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基地20万亩,全县良种覆盖率达到80%,畜禽良种化程度达到41%,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93万亩。全县已建温棚5311栋1727.5亩,今年计划新建温棚920栋。全县已建沼气池8370户,今年计划新建1665户。
(三)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为核心,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培育龙头企业为重点,加快农畜产品转化增值。全县已成立农民专业协会组织87个,经纪人580名,年销售各类农产品12.49万吨。订单农业发展势头强劲,今年全县共完成“订单”种植面积6.45万亩。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企业近10家,其中威斯顿马铃薯精淀粉加工、湟乳乳制品加工企业已具备生产精淀粉2万吨、奶粉0.14万吨,加工马铃薯12万吨、牛奶1.33万吨的能力。全县规范运行的各类农贸市场已达11处,年交易额达1.8亿元以上。
(四)以改善农村经济发展条件为关键,以水利工程建设、生态建设为重点,强化基础设施建设。2000年以来,全县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5项,扩大灌溉面积2万亩,改善灌溉面积7.83万亩,实施人饮工程52项,解决了25万人、16.29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困难,治理小流域7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5.3平方公里。实施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等工程,完成造林面积72.67万亩,封山育林面积33.49万亩。特别是完成退耕还林56.45万亩(其中退耕还林地22万亩,荒山造林34.45万亩),惠及21个乡镇、3.73万户、16.3万人,为遏制水土流失、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劳务经济、促进畜牧业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起到了极大作用。今年全县六座水库共蓄水968.5万方,完成退耕还林地补植补种1.06万亩、“天保”人工造林0.15万亩、封山育林1.2万亩,“三北”人工造林3345亩,通道绿化256公里,周边荒山890亩。
(五)以劳务输出基地建设为抓手,以劳动技能培训、扩大劳务输出规模为重点,扎实开展劳务输出工作。去年全县共转移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12.03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4.08亿元,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3%。今年截至目前,全县共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4.705万人(次),完成年计划的39.2%,实现劳务收入1.2143亿元,完成年计划的27%。其中省外转移1.773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0.4729亿元;省内跨地区转移1.9122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0.4856亿元;县内就地转移1.02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0.2558亿元。在省外转移输出中,政府组织和劳务经纪人带领向福建、广东、山东等地输出青年农民工558人。同时大力组织实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抓好技能培训,全县共培训农民工2661人,转移2148人,转移率达80.7%。
(六)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根本,以实施整村推进项目、易地扶贫开发项目为重点,加大扶贫开发力度。2000年以来,我县通过实施整村推进和易地扶贫等项目,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使贫困人口从20.22万人下降到4.9万人。其中,累计投入整村推进项目资金5915.2万元,使全县20个乡镇、62个贫困村、13268户、62268人受益;实施易地扶贫项目,扶贫移民3460户、15954人。今年省上计划下达给我县整村推进项目资金1690万元,将在我县4个乡镇的15个贫困村实施,扶持贫困户3315户14797人。目前,种植项目已完成马铃薯、油菜等作物的播种,向农户发放优良马铃薯种薯64.85万公斤;养殖项目已着手棚圈修建,运输、加工等项目正在有序实施之中。同时,投资130万元的新民乡秦家庄村小型易地扶贫开发项目和投资155万元的满坪镇清泉村易地扶贫搬迁试点项目顺利实施,目前新民乡秦家庄村已有42户已完成庄廓建设任务和宅基地平整工作。
(七)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示范村建设、规划编制、村容村貌整治为重点,加快新农村建设。2006年以来,我县新农村建设紧紧围绕“二十字”方针,结合县情,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一气四化五通六进村”、“四清四改四建”和文明村镇创建工作为重点,理清思路,创新机制,整体推进了新农村建设。全县已完成108个规划村的生产发展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共整合项目89项,投资5.76亿元。其中在新农村示范村巴州镇洒力池村建设中,共整合项目18项,总投资达618.71万元,示范带动效果初显。今年,我县在巩固洒力池示范村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将马场垣乡团结村确定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目前团结村新农村生产发展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已编制完成,共整合项目21项,计划投资达1135.28万元,其中县财政投资100万元。同时,对65个以奖代补的村级规划进行了补充和完善,积极开展“三清”和“六乱”整治活动,进一步建立健全了村容村貌整治的长效机制。
(八)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以乡镇机构改革、乡村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为重点,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活力。我县把建章立制、规范管理作为巩固农村综合改革成果的重要举措来抓,相继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一是理顺了乡镇事业站所管理体制,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新模式,将乡镇事业机构人事、组织、工资等全部划归乡镇统一管理,业务主管部门则侧重于业务指导和支持。二是取消乡镇在金融机构开设的一切帐户,委托农村信用联社开设乡镇财政帐户,专门从事乡镇财政性资金的收支业务活动,理顺了乡镇财务管理和财政统发工资。三是结合实际,筹建了“民和县会计核算中心”,对全县各单位实行集中会计核算。四是以“锁定旧债、严禁新债、摸清底数、明确责任、分类处理、逐年化解”的原则,对乡镇债务进行了全面摸底,做到了真实、准确,并已全部制订了化解计划。五是制定了《民和县村级民主议事和重大事项“一事一议”制度》,进一步建立完善了村级一事一议制度和办法。六是撤销了乡镇教育管理机构,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和中小学校长选拔、培训和考核制度,为进一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全面落实教育保障经费制定了新的目标和措施。
(九)以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保证,以配强领导班子、提高党员素质、强化阵地建设为重点,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近年来,我县通过深入开展“三级联创”和“四培双带”活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今年我们按照省、地委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本着“先易后难、分类指导、稳步推进”的原则,早着手、早谋划,精心组织,周密安排,依法规范操作,注重创新选举方式,保障了党员和广大群众民主权利的有效发挥,保证了选举工作的健康顺利进行。目前,全县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已接近尾声。完成村党支部换届306个,占总村数的98%;新当选的村党支部书记连选连任210名,占71.2%;大学生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的3名。完成村委会换届297个,占总村数的95.2%;新当选的村委会主任连选连任148名,占47.4%;大学生当选为村委会主任的40名;实行“一肩挑”43名。同时,为进一步加强村级服务力量,我县自2006年以来分三批共招聘大学生156名。
尽管我县特色农业取得了一定发展,但由于受自然、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与发达地区和本县周边地区相比,我们在许多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全县现有耕地中80%为山旱地,十年九旱,各种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同时小型水利设施老化、失修严重,制约着特色农业的发展。二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起步较晚,缺乏与农民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实体,现有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辐射带动面不大,农畜产品市场和流通服务组织不健全。三是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不高。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科技推广体制不顺,高素质人才缺乏,服务手段落后,应用高新技术产业生产和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技术能力不足。四是地方经济“反哺”农业的能力低。我县经济整体发育水平低,用于农业的投入明显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特色农业的发展。五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乡村饮水难、行路难、通讯难的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基础教育、医疗卫生投入不足,文化宣传阵地和文化队伍建设滞后,计生基础建设薄弱,社会保障体系和机制还不完善。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引起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三、今后发展特色农业的主要措施
(一)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省委1号文件精神,积极谋划特色农业发展。按照中央和省、地的安排部署,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用以促学,把用党的十七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作为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进一步转变作风、狠抓落实,认真研究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制定具体工作思路和措施,把十七大精神和中央、省委1号文件提出的新思想、新举措落实到今后的农业农村工作中,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
(二)注重区域化布局,推动特色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根据省委“四区、两带、一线”建设和地委“三大基地、两带”建设区域协调发展思路,结合我县实际,注重特色农业区域布局,加快推进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良种制种基地建设。种植业方面,继续按照“推新、提质、促销、增效”的思路,壮大马铃薯、油料、蔬菜、良种培育产业,发展特色农业。总体布局上,川水地区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经济林;浅山地区变对抗性农业为适应性农业,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脑山地区积极发展杂交油菜等适宜生长作物。以设施温棚建设为重点,在全县川水沟岔地区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扩规模、上档次,形成各具特色的设施温棚经济,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万亩。畜牧业方面,继续坚持小群体、大规模的发展思路,采取项目扶持、科技支撑、农户投入相结合的办法,继续培育奶牛、肉牛羊两大优势产业,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养殖基地。在县城周边地区大力发展畜禽良种业,抓好奶牛、猪、禽集约化养殖,在川水沟岔地区大力发展奶牛、瘦肉型生猪及仔猪产业,在浅山地区结合退耕还林工程,大力发展牛羊养殖,建立肉牛羊自繁自育生产基地;在脑山地区继续发展牛羊的同时,大力发展土鸡散养及仔鸡繁育产业,建立散养鸡示范村和肉牛、肉羊繁育基地。同时抓好畜禽良种工程,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体系,加快草业发展,抓好退耕还林后续草产业发展和农作物秸秆利用,提高附加值。
(三)积极培育中介组织和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坚持用工业化和生态环保的理念推动特色农业发展。以威斯顿马铃薯精淀粉加工、湟乳乳制品加工等企业为龙头,通过项目扶持、招商引资等方式,积极培育和发展马铃薯淀粉、玉米、亚麻、胡萝卜浓缩汁、百合、饲草、乳制品、肉制品、中药材等精深加工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积极构建企业与农户、农户与组织之间多种形式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稳固的购销关系。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农村经纪人队伍。到2008年底,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100个,经纪人队伍突破5000人。
(四)加强科技推广和培训工作,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加快县、乡、村三级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农业信息平台,引导农民增强市场意识,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积极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工作,切实提高县乡村干部服务“三农”的能力。大力实施“绿色证书”培训、“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新型农民”创业培训等培训工程,抓好先进适用技术的进村入户,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入户率达到30%以上。实行科技人员联点包项目责任制,把科技人员推向为“三农”服务的主战场。
(五)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紧紧抓住国家对农村政策倾斜的机遇,重点抓好水利、生态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强水利、道路、电力、通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切实加强林业生态建设,认真实施脑山水源涵养区、浅山水土保持区、沟谷经济林区、城镇绿化区等重点区域林业建设工程。
(六)加强劳务输出工作,提高劳务经济水平。坚持“政府引导、经纪人组织、市场化运作”的方针,组织开展劳动力技能、就业意向、劳动力输出转移情况调查,建立劳动力资源库和劳务用工信息网,分级落实劳务经济发展目标任务,提高农村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不断拓宽农民增收空间。2008年转移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12.45万人(次)以上,创劳务收入4.52亿元,人均劳务收入达到1284元。同时,加强技能培训,合理设置培训专业,确定培训对象,突出培训重点,保证培训质量,提高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和输出效益。
(七)稳步推进扶贫开发,改善贫困人口生活面貌。继续坚持以解决贫困人口温饱为起点,以贫困村为主战场,创新扶贫开发机制,整合资源,稳步推进扶贫开发进程。2008年,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以上,返贫率控制在12%以内。
(八)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为农民增收减负提供体制保障。一是巩固农村综合改革成果,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切实转变职能,改进工作方式,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为农村建设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努力开创农村改革发展新局面。二是抓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改革。积极引导鼓励各种形式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通过转包、出租、转让、互换、入股等多种形式,加大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力度,发展家庭适度规模经营、专业合作经营和工厂化集约经营,培育规模经营大户。四是积极推进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工作。努力构建由政府、信用合作联社、信用村和信用农户互补的社会信用体系。
(九)发展社会公益事业,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大农村公益性事业建设力度,完善县乡村三级文化服务网络;继续调整优化学校布局,整合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大力实施乡村卫生院改扩建工程,着力改善乡村卫生所、点的医疗设备条件,健全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扩大覆盖面。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重视开展弱势群体救助、救济等工作。进一步加强各类矛盾纠纷的摸排调处工作,及时化解涉及农民生产生活的热点难点问题,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繁荣的新农村。
(十)加快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继续抓好马场垣乡团结村、巴州镇洒力池村两个示范村建设,以点带面,典型引路,推动新农村建设。同时,抓好规划编制、项目建设、主导产业培育、村容村貌整治等工作。积极筛选申报一批条件较好的村进入省、地级规划村行列,争取资金支持。大力开展以“六乱”为主要内容的村容村貌整治工作,并探索建立长效机制,改善农村面貌。继续抓好集镇建设,在中心集镇建设中统筹考虑农民住宅建设,鼓励农户兴建前店后院、上宅下铺的商住一体高标准住房,改善集镇面貌,发展商贸流通,推动形成集镇经济建设聚集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