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亭,是唐蕃古道和丝绸之路南线的必经之处。隋炀帝西巡,唐公主西嫁都在此歇脚停留。早在曹魏时期就设县建城(白土县,白土城古城在官亭鲍家旱台上),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镇。这里有称为“东方庞贝”的四千年历史的国家级大型灾难遗址——喇家遗址公园;这里是拉面的故乡,花儿的海洋;这里有世界上时间最长的狂欢节——土族纳顿节;这里有戏剧活化石——佛教寺院话剧《诺彦审喇嘛》;这里是大禹治水的源头,是华夏民族英雄“大禹”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这里有许多美妙动听的传奇故事,优美动人的民间歌舞等等。最引人注目的是这里还有许多红色的革命故事,值得让我们去铭记和传承。
毛泽东指名派回青海工作的共产党员——寇从善
寇从善,1915年出生于青海湟中上新庄一户农家。1927年至 1939年,先后就读于青海省师范学校,转南京、北平政府蒙藏学校,延安陕北公学,中央马列学院。
1938年3月,在中央马列学院学习时,由李先念、张明远介绍,寇从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9年,寇从善从马列学院毕业,准备跟随八路军将士南下抗日。而此时,一份更加庄严的使命在等待着他,寇从善受到了毛主席的亲自委派。那天,毛主席在翻阅马列学院毕业生的名册,就在这本名册中,“籍贯青海”几个字深深吸引了毛主席的目光,毛主席当即指示张闻天、王首道,让寇从善回到青海工作。毛主席的意思很明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让寇从善作为一支革命的火种,去点燃青海的革命之火。
1941年12月,正值寒冬,北风呼呼的刮着,路上雪花飞扬,寇从善急匆匆走在回家乡的路上。马步芳统治下的青海,所有的关口上都设着卡子,连一份进步报纸都进不来。别说是共产党,就连军统、中统的特务在青海也难以渗入。这些困难都没有把寇从善吓到。他思索再三,没有从青海的东大门——民和享堂进入,而是绕道从甘肃临夏大河家与青海民和官亭接壤处的黄河古渡——临津渡口进入了青海,来到了民和三川地区。

寇从善刚来到这里时,他昔日的同窗就跑来说:“你赶紧离开这里,当年共产党想在青海成立八路军办事处的时候,马步芳早就知道你的身份了,到处打听你的消息,你会有杀身之祸的。”寇从善对同窗笑道:“谢谢你的提醒,我早有思想准备,知道该怎么办。”寇从善改名赵君侠,在王永乾的举荐下,成为了一名普通的教书先生,在青海民和三川土族第一所新制学校——“民和县官亭小学”教书(后改为“中央政治学校西宁分校直属官亭中心学校”)。
在这里,寇从善调查了马步芳家族政权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发动了“抗粮减税”斗争。当时的青海,苛捐杂税多如牛毛,百姓叫苦连天。寇从善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发动了大伙少纳粮、少缴税的斗争。三川地区适逢旱年歉收,贫苦农民常常断炊,但马家兵还要成倍地收粮收税,百姓实在活不下去。在寇从善的动员下,农民们以天旱少收为由要求减免大粮(公粮)进行抗粮斗争。
寇从善还利用教师的身份在官亭开展搜集情报,同时,把从延安带来的《毛泽东传》《共产党宣言》《新青年》等红色书刊,放在官亭图书馆,意图在三川传播革命思想的火种。

寇从善的这些举动引起了马步芳安插在学校特务的警觉,随即报告给了马步芳,马步芳派人查抄没收了这些革命书籍,并妄图把官亭图书馆搬到西宁去,寇从善发动当地进步人士同群众一起,集中在图书馆大院,手持长矛、大刀誓死保卫图书馆,马步芳恐把事情闹大,不好收场,只得作罢。在寇从善等人的保护下,官亭图书馆才得以保留下来。
寇从善在三川的一系列革命行动引起了马家军的怀疑,于是,敌人进行了秘密调查,最终寇从善的行动终被敌人发现。马步芳闻报后勃然大怒,勒令解散学校,缉拿主谋老师。民和三川的马家军迅疾筹谋了抓捕他的计划。寇从善闻讯后连夜撤离三川,想方设法渡过黄河,经甘肃省临夏、永靖县到兰州向党组织汇报了他这一阶段的工作概况。
1976年寇从善同志病逝于甘肃高台,但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却永远鼓舞着三川后来者奋勇前进。尤其是他在白色恐怖下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英勇拼搏、不怕牺牲和知难而进的革命精神,为今天三川人阔步“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
瓦缸小贩——蹇志义
1949的农历七月初,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向大西北胜利进军,势如破竹、所向披靡。而青海军阀马步芳妄图阻止解放军解放青海,在黄河北岸官亭中川沿河岸修筑碉堡、战壕,部署了马全义部三个团妄图凭借黄河天险阻止解放军解放青海。
此时黄河南岸的开明绅士马全钦(马步芳任命为旅长)带领亲属三十余人也搬到官亭街道聚盛元商号里,观望着形势的发展。这时官亭二、五、八的集市上出现了一个背瓦缸的小贩,这个小贩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的侦察员——蹇志义。
蹇志义在官亭集上首先以卖瓦缸之名,接触马步芳设在官亭的电话员醋房老板马良骥,并成功作通了马良骥的工作,获取了很多马步芳通往临夏、大河家等地的电话内容,准确掌握了马步芳军队的布防情况。后来还通过马良骥、吕文通等人接触了马全钦,成功策反了马全钦。马全钦清楚的看到,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攻势面前,国民党必败无疑,马步芳必败无疑。兰州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驻守在河州的马步芳韩起功部师长马步康、团长马如林(外号黑次郎)率残部逃到官亭。马全钦根据蹇志义的指示,谎称接到马步芳密示,处理遣散了马步康和马如林部队,将所有武器和军用物资收缴后交给了解放军。马步芳知道官亭的情况后,打电话诓骗马全钦赴西宁,并派部队击杀马全钦。蹇志义知情后立即组织力量,保护马全钦安全撤回大河家。随后解放军和平解放了官亭,保护了黄河两岸数万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官亭成立了第五区区政府和区委,蹇志义是首任区长和区委书记。自此后,人们才知道这个瓦缸小贩原来是中共地下党员、解放军的侦察员。
根据吕文通(已故,原民和县第一届政协副主席)、马成龙(87岁,马良骥长子)讲述编写。
毛主席为《民和县第五区官亭农业生产合作社是怎样解决组织不纯的问题的》一文写下了按语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一场农业合作化运动席卷全国。“合作化”就是把原来的农业生产互助组改变为农业生产合作社,把数亿万计农民组织到合作社这一新型组织里,进行规模化生产。此时的民和县也和全国各地一样,农业合作化运动如火如荼,到1954年,全县成立了八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官亭、巴州两个基本合作化的乡。到1955年底,全县共建立农业合作社632个,90%以上的农户入社。

1955年,在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时期,为了总结合作化办社经验,中共中央办公厅根据毛主席的指示,拟编《农村社会主义高潮》一书,通知各省、市、县委选送关于农业合作社办社经验的报告。当时民和县委选送了由三川地区第五区(官亭)区委副书记胡俊德同志调查官亭合作社办社整社经验材料和原县委宣传部部长刚毅同志调查巴州合作社怎样进行政治思想工作的经验材料。两份材料报到中央,都编入了《农村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书中所选的《民和县第五区官亭农业生产合作社是怎样解决组织不纯的问题的》一文引起了毛主席的高度重视,他专门为该文写下了按语。按语讲:这一篇文字差一些,对于不纯分子的活动也缺乏详细的描写,但是内容重要,值得一阅。这个合作社原来是一个很大的社,可是县、区党委放松领导,支部也没有加以过问,致使不纯分子混入社内。贫农和中农的关系也不正常。只是在县、区党委注意了领导,并且依靠支部去发动群众,才把问题解决了。
民和县第五区官亭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在吕文德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基础上扩大的,包括现在官亭镇的官东、官中、官西、何家、秦家、鲍家及喇家村,人口较多,存在的问题也较多,主要是组织不纯、管理混乱、干部中存在贪腐现象。此前,民和县第五区区委利用农闲的40天时间,对官亭农业生产合作社进行了清理整顿,并对违纪行为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有劣迹的人员进行了处理,纯洁了组织,加强了领导。该文对此事进行了总结。
毛主席的按语发表后,极大地激发了全县广大农民走社会主义合作化道路的热情,全县上下掀起了学习毛主席批示的热潮,更加坚定了广大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
官亭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党支部书记秦德信、社长吕文德在1954年、1955年先后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赴京参加了表彰大会和国庆观礼活动,受到了毛主席、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三川土族人民为毛主席纪念堂敬献核桃木
1976年9月9日,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与世长辞,神州呜咽,赤县尽哀。三川土族人民无比悲恸,无不深深怀念人民救星毛泽东。1976年11月初,官亭人民公社党委接到民和县委的通知:中共中央决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修建毛主席纪念堂。官亭地区要征选优质核桃木若干棵,用于装饰毛主席纪念堂。当官亭人民听说毛主席纪念堂需用核桃木,几十名群众涌入公社党委办公室,纷纷表示要捐献核桃木。最后选中官亭大队三房队吕占春,秦家队秦德英,鲍家大队沙窝队鲍金忠、喇家大队李春元(都是原官亭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所辖)把四棵上好的核桃树,敲锣打鼓地送到了民和火车站。作为民和三川土族人民敬献给毛主席纪念堂装饰用的优质板材。其中,吕占春的老伴饱含热泪地对选树人员说:“这次选中我们家的树献给毛主席纪念堂,是我们家的福分!也是我们吕家生产队社员们的福分!毛主席是我们土族老百姓的大救星,是我们家的大恩人。现在,我的儿子、儿媳妇、姑娘都在外面工作,几个孙娃子也都在上学,我的日子过得很舒心。这全托毛主席的福啊!我要把这个消息快快地告诉娃娃们,让他们好好地工作,让孙娃子们好好上学,以实际行动报答毛主席的大恩大德,永远别忘了共产党毛主席对我们三川土族老百姓的恩情。”在砍伐树时,好多的土族社员们忙前忙后,找工具、送茶水、递香烟、递毛巾……直到把那优质的心爱的核桃木装上运输车……
在民和三川地区官亭,这项工作从接到通知、明确任务、观察测评、决定采伐、装车起运,仅用五、六天完成,充分体现了民和三川土族人民对毛主席的无限深情。民和三川土族人民栽种的优质核桃木运到了北京,献给了毛主席纪念堂!

1977年6月,民和县委宣传部收到了一封来自毛主席纪念堂工程现场指挥部的信函,打开一看,是一张荣誉证书,证书上有红底金字的“毛主席纪念堂”六个字,是时任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华国锋同志手迹,还有对中共民和县委、民和县革命委员会为修建毛主席纪念堂作出贡献的褒扬语句,下方落款为“毛主席纪念堂工程现场指挥部”,并盖有大红印章。
毛新宇为三川科技文化中心赠送《爷爷毛泽东》一书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土族历史学家秦永章回乡省亲,土乡人得知他与毛泽东嫡孙毛新宇熟识。据秦永章说,毛新宇也知道1941年12月毛主席在延安亲自委派青海籍的共产党员寇从善到青海开展革命工作,工作的地点就是三川地区的官亭。1956年,毛泽东主席亲自对官亭农业生产合作社有关农业合作化的问题作出批示,并收入《农村社会主义高潮》一书。1976年毛主席逝世后,三川土族人民为毛主席纪念堂捐献了四棵核桃木,用作纪念堂的装饰木料,并收到了毛主席纪念堂工程现场指挥部的感谢信函。为了表达三川土族人民对毛主席的怀念之情,三川土族的代表人士请求秦永章能够通过这一渠道得到一件主席的遗物,供三川人民瞻仰,但由于种种原因,此事一直未能办成。2003年9月,毛新宇出版了《爷爷毛泽东》一书,身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的秦永章博士再次向毛新宇提及土乡人民的这一心愿,毛新宇欣然答应,并亲笔在扉页写上了“赠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三川文化中心”的赠语。2006年2月,秦永章将该书转交给了三川科技文化中心。
三川地区是土族的主要聚居区之一,这里的土族人民一直十分珍视对毛泽东主席的情感。上世纪90年代三川科技文化中心落成后,三川土族人民专门在中心的最高一层设立了瞻仰厅,陈列着毛主席的半身镀金像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周恩来等伟人像,以供来宾和当地群众瞻仰、缅怀。
在三川,留下的是三川人民与毛主席挥之不去的情结。至今三川人民仍然将其铭记在心,表示决不能忘记党的恩情,要跟党继续革命到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砥砺前行,奋斗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