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盛景松山游 |
|
|

登临松山,沐浴阳光,吮吸甘泉,静峩古刹,临风听涛,感觉,抽走了万念纷扰,一身轻松,美哉,美哉!松山,属于一处原始森林风景区。位于民和县李二堡镇松山村。林区总面 积为9663公顷,有高等植物506种,其中木本植物144种,草本植物362种。 针叶乔木树种有青海云杉、青杆、祁连圆柏、刺柏;阔叶乔木树种有山杨、红桦、 白桦、柴桦、青杨等。景区海拔低,气候温和,夏季平均温度仅8℃左右。峡谷突兀,峭壁凌空,苍松挺拔,野花争艳,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可谓避暑休闲之胜地。沿米拉沟川杨公路西进30公里到达塘尔垣,再顺着通村岔道穿过松山村, 有一缓坡挡住去路,这就是松山的前山。前山山根至山坡顶全是郁郁葱葱的草甸, 山顶全是密密层层浓绿泼墨的高大云杉松,犹如凛然正气的钢铁战士排着整齐的队列向群山致敬。

攀上山顶,前山南面隔一条峡谷,松山可谓是松树之山。除峡谷绿茵茵茂 密的灌木蒿草野花之外,峡对面绵延陡峭的群山被密密实实的松树所覆盖,黛青色的山峦,植被的密度很高。近前不远,有一山丘,形似老佛盘腿打坐怀抱太子,故又称“怀抱太子佛山”,形象逼真,引得人们一番遐思。整个松山峡谷 间,布满了许多自然天成的景观,如仙廓儿、平滩、石门漩、天井漩、倒淌沟 等,惟妙惟肖,近似传神。兴游至此,真如“徘徊溪上,为之怅然”(唐 ·元结 《右溪记》)。尤其天井漩那一泓绿波清泉,荡漾泛漪,给松山一个山青水美的真 实景象。说起这个天井漩,还有一个近似玄乎的传说。相传,龙合寺香火鼎盛 时期,寺内奉粮赠物颇丰,其中有一件宝贝是用鲤鱼鳍须做成的马鞭。有一次, 老住持骑马兴游来到天井漩,看到清澈幽蓝水波不惊的一泓清泉,随即放马饮水, 一不小心,马鞭掉了下去,沉底不见了,老住持无限疼惜。可非常巧的是,没过多久,这条马鞭竟从巴州万泉堡的泉眼里流出来了。于是,从那以后就有了天井漩通万泉堡的传说。离松山不远的松山村东南有一片肥美之地,那里的土地一层一层犹如梯田, 但是平缓富有层次。 一到盛夏,成片的油菜花一片灿烂,与远处墨绿色的山峦 相映成趣,其间夹杂着村落树木,炊烟袅袅,黄绿相间,渐次明丽,真是远看山有色,近闻菜花香啊!兴游松山,自然移步前山右下方的名刹——龙合寺。龙合寺,原名“塘让寺”。 又名“隆合寺”“隆和寺”“龙合寺”“松山寺”“塘尔垣寺”“滩儿寺”等,清《康 熙碾伯所志》作“汤尔源寺”,《青海志》作“龙和寺”,藏语寺名为“塘让噶丹 协智林”,意为“塘尔垣见喜讲修院”,简称塘让寺。原址在今峡门镇寺口滩,清同治年间迁至今址。

龙合寺原为民和地区的格鲁派大寺之一,建有显、密二宗学院,采用哲蚌 寺郭莽扎仓教程。当时寺院建筑宏伟,规模一度居米拉三沟藏传佛教寺院之首, 香火旺盛,寺僧最多时传有900人,《安多政教史》载,当时有寺僧500余人。 其香火地为米拉、松树、巴州三沟,即今民和塘尔垣、新民、芦草、峡门等乡。 历史上传有属寺24座。清同治甲子年(1864年)之乱,寺院被毁,喇嘛四散, 寺院变成废墟瓦砾。清末修复,规模较小。“文革”中又被拆毁,1980年3月 批准开放,修建了大经堂、弥勒佛殿、时轮塔,又焕发出勃勃生气。1998年被青海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容简介:地处河湟流域的民和县,在历史上处于河湟“三河间”的重要地理位置,自古以来是河西雄关三河要塞,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6000 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在这块丰饶的河湟流域间繁衍生息,因而,古老的民和凝聚着古今沧桑的历史文化根脉。至今考古发掘有“仰韶文化”遗迹6处、“马家窑文化”遗迹191 处、“齐家文化”遗迹104处、“青铜文化”遗迹67处。其中,我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被称为东方庞贝的喇家遗址,更增添了河湟文化的久远历史。秦汉以前,民和地区是羌戎狩猎牧养的地方之一,也是西羌东趋秦国而秦攻西羌之战略前沿,更是羌戎文化与汉文化强烈撞击、融合的地区。从喇家遗址出土的距今 4000年前的一碗长面可以看出,羌人在河湟流域,首先培育了麦类,后来传入中原地区,成为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