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顶奇观娘娘天池 |
|
|

登临柴沟李家山,观顾高山之巅的娘娘天池,对于西部的民和而言,犹如登临九寨沟一般,绝地仙境,赏心悦目。娘娘天池长不过400米,宽仅有50米,总面积十余亩。之所以叫娘娘天池, 是这里有一座娘娘庙,故称娘娘天池。娘娘庙原称“降母神祠庙”,实为祭祀李玑之妻许氏李儒人(1461— 1518)的家庙,后称娘娘庙。初建于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主持建造者为土司李玑之子李宁(锦衣都指挥)和各寨耆老人白祥、曹文等。原建筑分前后殿,前三间,后三间,东西两厢建有厨、垣、门、宇、冈等,前殿供奉“九天圣母之神”“项氏之神”,后殿“尚宝公(李玑)配享”, 神身不塑,只是“绘像俨然”。后“遭乱被焚”,清嘉庆二十年(1820年)重建。20世纪50年代拆除,其原址为农民建房占用。80年代村民又自行集资在原址稍西辟地新建殿宇3间,塑九天圣母、黑池龙王、盖国大王之像并打轿供奉,又称“三霄殿”,只有一个庙官(农民)看护,至今香火依然。娘娘天池正是有了娘娘庙这样的宗教文化特色,历来成为人们瞻仰、祭祀、兴游的山水胜景。而且,娘娘天池只因在海拔2500米的干旱浅山李家山极顶形成,加上民间浓郁的神秘传说,颇有些神奇,远近闻名。据传,娘娘天池原位于龙支故城(今古鄯镇)北壕。因一少妇不忍婆家虐 待而投池自尽,引得池神震怒,为示对封建婚姻的抗争,故于当夜吼出“我要 搬家”,并迁至李家山极顶。池北高地,有一娘娘庙,门前碑文曰:“乡之老者传,自有斯池,乃建寺庙。”俯视娘娘天池如一大浴盆,池水返绿,蓝天白云、远山近树、牛羊游人皆倒映于池中,美妙至极,恍如仙境一般。微风起时,涟漪绵绵,似一面晶亮的宝镜,在阳光的映照下反射出粼粼波光。池面置有铁 制船和木船数只,盛夏时节,常有村民游人划船游玩,垂钓取乐,实为民和一大旅游景观。从娘娘天池下山南行不远,在树影横斜中但见一碧湖水映天泛光,这就是民和县被称为旅游胜地的古鄯水库。远看湖光山色,翠绿掩映,渔舟唱晚,景色格外宜人。近看数翁垂钓,钓竿齐密,有其顽童或绕于膝下,怡然自乐。这 里既无工业污染,又无城市噪音,空气清新,水质优良,不失为一处理想的旅游、 休闲、避暑、疗养胜地。近年来,水库管理所在水库放养了大量的鲤鱼、草鱼、 鲢鱼,同时还用网箱养鱼的办法,试养被称为鱼类活化石的大银鱼获得成功,并早已成为餐桌上一道亮丽的美味佳肴,因而古鄯水库更是游人如织,垂钓甚兴。内容简介:地处河湟流域的民和县,在历史上处于河湟“三河间”的重要地理位置,自古以来是河西雄关三河要塞,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6000 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在这块丰饶的河湟流域间繁衍生息,因而,古老的民和凝聚着古今沧桑的历史文化根脉。至今考古发掘有“仰韶文化”遗迹6处、“马家窑文化”遗迹191 处、“齐家文化”遗迹104处、“青铜文化”遗迹67处。其中,我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被称为东方庞贝的喇家遗址,更增添了河湟文化的久远历史。秦汉以前,民和地区是羌戎狩猎牧养的地方之一,也是西羌东趋秦国而秦攻西羌之战略前沿,更是羌戎文化与汉文化强烈撞击、融合的地区。从喇家遗址出土的距今 4000年前的一碗长面可以看出,羌人在河湟流域,首先培育了麦类,后来传入中原地区,成为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