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旅游
河湟刺绣::土族人民的生命之花
来源:    时间:2022年09月16日    

十指春风,一绣千年。民和三川土族刺绣艺人用灵巧的手指创造了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生命之花》;用一针一线绣出了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景,展示了她们对民族文化的延续和传承。孑
从秦汉时期丝绸之路南路开通,随着唐蕃古道的开通以及茶马互市的设立,大量丝绸和刺绣制品不断涌入河湟地区,促进了青海刺绣的发展。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官亭镇是丝绸之路青海道的东大门,因此自古以来这里就是青海刺绣发展的核心区之一,当地人民把刺绣称之为绣花、扎花或做针线,特别是在青海这片多民族聚居的热土上,“各个民族因为不同的气候、生活环境、文化发展程度及经济发展水平孕育出了不同特色的民族文化”。
对三川土族姑娘来说,刺绣是她们一生中的必修课。土族姑娘能歌善舞,追求美的事物;土族的姑娘心灵手巧,从小掌握各种针线技艺,绣得一手好刺绣。她们自小就跟着母亲学习拈针舞线,学习平绣、剁针绣、盘绣等各种针法。土族刺绣凝聚着高原儿女的智慧和情怀,已成为与群众生活非常密切的一种民间艺术。
朱二奴是官亭镇一位土族农民,她自懂事起就跟着母亲学习传统的刺绣技艺,如今她已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朱二奴的刺绣成名作《生命之花》,土语也叫《阿咪之花》,它整体如同一个花篮,由佛手、蝴蝶、凤凰和蝙蝠、蜈蚣、牡丹花等象征福寿、吉祥如意的图案组成,是民和土族妇女肚兜或者坎肩上的纹饰,寓意着对新生命的孕育,或者表示多子多福、健康长寿。土族妇女把绣满花朵的肚兜戴在身上,预示着生命从这里开始,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珍爱生命的思想。
现在《生命之花》这个传统刺绣图案搬到了刺绣挂件艺术品上,以装裱成卷轴画的形式呈现出来,让这古老的民间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在深圳文博展上,《生命之花》获得了二等奖;在青海刺绣大赛上,《生命之花》获得了一等奖的殊荣。
“青绣”产生于民间,发展于民间,是青海民间传统刺绣的简称;她作为青海的一颗闪耀明珠,在每个世居民族中都有各自独特的传承、延续和发展。该技艺历史悠久、手法独特、工艺精湛、风格古朴、品类丰富、针法繁多、色彩艳丽,并且广泛应用于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是青海各族妇女世世代代传承的民间手工艺。
河湟刺绣是“青绣”的一类,伴随三川土族的成长、发展代代相传,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主要以平绣为主,另外还有盘绣、拉绣、网绣、锁绣等多种绣法。河湟刺绣做工精细,构图简练、用色艳丽、对比强烈,有着一种古朴的气息。在刺绣的题材上,多表现青海本土元素。用途主要集中在生活日常实用的鞋、袜子、腰带、辫筒、枕头、衣领、衣袖、裤带和观赏性的钱褡、荷包、口袋片、钱包等。主要用于服饰、日常用品及装饰品,还用于土族婚礼仪式中女方赠送男方的礼物方面,表现了土族人对美和艺术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