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金显花通讯员凌鑫田)近年来,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对照“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重大要求,以传承保护、品牌打造、培育队伍为抓手,弘扬河湟文化,讲好河湟故事,推动河湟文化在民和发扬光大,着力打响“文化民和”品牌。
民和县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完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全县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代表性项目2项,省级代表性项目15项,市级代表性项目113项,县级代表性项目120项。不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持续完善县级“三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基本服务功能,实现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县、乡、村三级传承发展河湟文化的主阵地基本建成。2019年注册了“河湟文化艺术节”商标,提升了民和在传承和发扬河湟文化中的影响力。
在品牌打造方面,民和县连续定期举办了18届三川土族纳顿艺术节,特别是2018年三川土族纳顿艺术节在中央电视7频道《乡土》栏目中播出,有力宣传和推介了这一独特的文化符号。依托国家级非遗项目“六月六”七里寺花儿会,于每年农历五月至六月丝路花儿艺术节和河湟文化艺术节,举办“民和情·夏秋韵”花儿系列演唱会。与甘肃省红古区签订《川海同城化文体旅游融合发展框架协议》,共同举办了2019年“河湟之旅”半程马拉松赛事、2020年春节联欢晚会等活动,推进两地文化进一步交流交融。
与此同时,鼓励民间团体,打造“百姓大舞台”,为城乡群众提供展示才艺的平台,全县现有民间艺术团体共28个,从艺人员1500余人,各类民间艺术团体年均演出600余场次。组建传承队伍,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组建了一支由3名国家级、16名省级、232名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组成的传承队伍。全力打造官亭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满坪永录民俗博物馆等一批具有较大影响的重点文化工程,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形成以文化人、文旅相融的良好局面,让河湟文化成为助力乡村振兴、推进民和——红古创新发展先行区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