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旅游
【作品欣赏】钟文选文章:震惊河湟的莲花台事件
来源:    时间:2016年06月22日    

钟文选

  莲花台,位于民和县松树乡缘北,地处老鸦峡东口民和与乐都两县交界。据《西宁府新志》载:“莲花台,在县(古碾伯县)东南七十里,湟水迳其下,数十年前有异僧至,缚茅而居,今寺僧有二百余众矣,余有诗云:‘三面临流五瓣开’,亦实录也,俗谓之‘连台夕照’,八景之一也。”88年前,这里曾经发生了一次重大事件。

  那是1928年8月4日凌晨,当夜幕还未退尽,几颗残星眨巴着眼睛在蓝天上依旧闪烁时,一队人马,从乐都老鸦城街店出发,向兰州方向奔去,途经老鸦峡东口莲花台寺旁崎岖的沙路上,马不停蹄,足音跫跫地持续行进时,砰砰……砰砰……一连几声抢声突然响起,粒粒子弹射了过来,结果,造成两死一伤。面对瞬间遭遇的惨痛结局,这对人马不得不停止东行的脚步,打道回府,返至西宁。这就是震惊河湟的莲花台事件。

  莲花台事件是一次怎样的事件呢?造成这种悲剧的是何人马呢?在此,笔者根据有关史料谈谈它的来龙去脉:

  1911年,辛亥革命一声炮响,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但是,其后袁世凯帝制自为,张勋复辟,军阀混战,战争不断,争权夺利,各霸一方,台湾当局陷入一片混乱之中。在此背景下,当时隶属甘肃省的青海东部地区政界暗流涌动,风生水起,突显之人,当属马麒。马麒, 近代军阀,字阁臣,回族。甘肃河州(今临夏)人。生于清同治八年(1869)。1911年辛亥革命暴发后,马麒协助马安良出兵宁夏、陕西,镇压革命运动。次年,回到甘南驻扎,不久升为洮岷协副将。随之参与“甘人治甘”活动,并与其他将领致电袁世凯,请求马安良主政甘肃。与此同时,他积极活动于上司,谋求更大权力。1912年8月,被任命为西宁镇总兵。摄兵西宁镇后,着手组建了宁海军,自此,马麒已是羽翼丰满,势力范围不断扩大。期间,青海地区的西宁镇、西宁府、青海办事大臣三权分立,各布政令。马麒为了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注重和甘督张广建的关系,并通过张向袁世凯大表忠心,积极劝袁氏立宪称帝。因而,被袁世凯授予五等勋位、一等车骑都尉世职、锐威将军,奖赐一等文虎章,从而赢得了较为稳固的政治背景。随后,他派人到牧区四处游说,煽动蒙藏王公控告青海办事大臣廉兴。1915年,廉兴被撤职查办,青海办事大臣,西宁镇总兵二职随之裁撤,马麒改任甘边宁海镇守使,兼任青海蒙番宣慰使,势力遍及整个青海。同时他又上书北洋政府,并派人四处活动,谋求将青海划为特区或另行建省。

  马麒,在青海政坛十几年内左右逢缘,平步青云,除了自身的狡诈钻营外,主要得于以其幕府中三位才华横溢谋略不凡之人的运筹帷幄鼎力相助。

  其首要人物为黎丹。黎丹,现代官僚,字雨民,号无我,湖南湘潭人。黎丹继承家学,青年时代已经对经史文学有较深的造诣。光绪二十三年(1897)丁酉科湖南乡试,为副贡生,分发到甘肃知宁州。期间,其表兄谭延闿为湖南都督,招为秘书。长庚任陕甘总督时为政务厅内务科长,继任秘书。辛亥革命后与马麒关系密切,力助马麒任西宁镇总兵官。马麒对黎丹既感恩,又钦佩其学问渊博、深通政务,遂即聘为幕宾,倚为股肱。

  其次要员是朱绣。朱绣,近代青海政治家、文化名士。字锦屏,青海湟源人,原籍西宁。自幼天资聪敏,刻苦好学。十八岁时,因科举制度已废,读书求功名路途无望,其父叫他弃学从商,在山西人开设的乾泰永商店当学徒。时值辛亥革命前夕,他于来往于京津的商人处获得了不少进步书刊,接受了新思潮、新思想,从中意识到了救国救民是每个炎黄子孙的义务。1914年的一天,黎丹到乾泰永商店买东西时,与朱绣目面交谈,方知朱绣学识广博,通晓古今大事,且胸有大志,谈吐不凡,是难得的边地良材,不由大为惊赏。于是向宁海镇守使马麒引荐,擢为道尹公府随员。是年,朱绣刚满三十岁。

  第三之人是周希武。周希武,字子扬,1885年生,甘肃天水人。清末民初杰出的文化名士。在辛亥革命时期,周希武深受民主革命思想影响,常撰文发表在报刊上,被黎丹所赏识,遂结为挚友。不久,周希武步入政界,先任甘肃新军三标统带周务学的文案,后又被推荐到甘肃都督张广建处办理公署公文。1915年,周希武被马麒聘为镇守使署总务处长,1926年任国民党西宁县党部委员。

  马麒当政之时,在稳定社会秩序,禁止鸦片,振兴实业,促办教育,呼吁领土完整方面颇有成效。于以上三人为其出谋划策,勤力亲为,竭尽全力,精心辅佐功不可没。

  正当马麒煞费苦心忙于经营自己权势,力图成为青海一霸时,冯玉祥部的国民革命军于1925年秋西进甘肃,并在几年内连翦陇上六镇军阀,锋芒直逼青海,马麒身处危境,朝不保夕。为了维护家族和个人苦心经营的权力,马麒便用凉州镇守使马廷勷(马安良之子)作为反冯先锋,联合“河湟事变”头目马仲英与国民革命军抗衡,并从思想和军事上怂恿属下主战派抵制革命军入青。与其相反,跟随马麒多年的黎丹、朱绣、周希武三位幕僚却积极主张通过和谈形式,迎接国民革命军入主青海。他们认为,国民革命军势力强大,终久要入主青海,审时度势,不如以和平方式迎接国民军入青,再观后变。另外,由于马麒家族对民众沉重的盘剥迫害,加之当时兼任甘肃省主席的冯玉祥属下刘郁芬初入甘时,带有一些革命的朝气,所到之处,大力宣传反帝反封建的道理,采取了整顿吏治,刷新政治,救灾恤孤等一系列进步措施,为此,广大民众愿意国民革命军入主青海。在此形势下,马麒面临两难抉择,是迎是拒,犹豫不决。迎之,怕国民军入青后会抢去他的地盘,拒之,又怕抗拒不住反而受祸。在这关键时刻,朱绣、周希武为了西宁的和平与百姓的安宁,义无反顾,执意迎之。而马麒手下的部分主战派军官忌怕国民军入青后以朱绣取代他们,因此,朱绣等遭其嫉恨,并把他们视为内奸、叛徒,以尽快除之而后快。

  在大势所趋,形势所迫之下,马麒心下虽是极不情愿,但又无可奈何。不得不组成一个使团,前往兰州与国民革命军洽谈进驻西宁事宜。其使团成员由幕僚朱绣、周希武,西宁县长赵从懿,士绅基生兰、蔡占珽等五人组成,马麟(马麒胞弟)及数名骑兵护送,定于8月2日出发。

  在组建使团、安派护送人员、决定行程时间等事项准备就绪的同时,一个行刺使团的罪恶计划亦在阴暗的角落里密谋结束。

  8月1日,在使团饯行晏上朱绣慷慨激昂,击桌高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情调悲烈,四座为之愀然,亦为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凛然正气为之动容。翌晨,朱绣带领使团从西宁出发,经两天行程,8月3日晚,朱绣一行在乐都老鸦城落脚,一夜歇息后,8月4日,他们早早起床,几个亲兵料理早饭,吃过饭后,马麟说要做礼拜,借故滞留于后,让骑兵护送朱、周等人先行。当朱、周一行人马扬鞭轻骑,马蹄哒哒声中行至老鸦峡东口莲花台寺旁的路道时,马家军阀事先埋伏在寺中的一伙“匪徒”突然从寺门冲出,为首的一人几声“打……打……”的吼叫,雨点般的子弹从众“匪徒”的枪口中射出,为首的朱绣在马上身中七弹,紧随其后的周希武也被多弹击中,二人一前一后跌于马下,当场身亡。行于中间的赵从懿身负重伤,落马石崖之下,横卧草丛中以诈死幸于活命。另外两人非是“嫉恨” 对象,自然无事。行刺使团的阴谋得逞后,兵匪们霎时向寺后的莲花山逃匿而去。此时,因“做礼拜迟到”的马麟匆匆赶来,见状,脸显“惊愕”之色,说:作为护送之人,难脱其咎,无颜见人,遂拔枪欲“自尽”,随行亲兵迅急上前“解救”。事后,马麟等人似在“悲情”之中凄凄而返。

  和谈使团半途夭折,使之黎丹等人和平迎接国民革命军进入青海的计划崭告失败,这对于马麒来说正中下怀,亦使马家军阀的一些主战派得意了一时。可惜,朱绣、周希武一代俊才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时年朱绣45岁,周希武44岁。

  噩讯传至西宁,舆论一片哗然,各界为之怨怒,纷纷谴责马家军阀的鄙劣行径。同时,为朱绣、周希武二人隆重举行了悼念活动。黎丹等人用朱绣多年来收藏的部分书籍在省立第一中学建立了“锦屏图书馆”,以资庆祝。

  莲花台事件发生后,马家军造谣说:朱、周是汉民,他们迎国民军要杀汉民,现在死了,国民军不来了。企图以此挑起回汉两族矛盾,以掩盖其杀人嘴脸。为此,西宁的汉族群众编唱了如下这首民歌:

  朱锦屏死在莲花台,周子扬作了个伴儿;

  国民军谣言不上来,孽障死西宁的汉儿。

  以此来缅怀两位大志大勇,英年早逝的正义之士,亦足见他们在青海群众中的威信和地位。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史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新事物战胜旧事物,进步战胜落后,革命战胜反动,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时至今日,莲花台事件的始作俑者及追随者们早已在众人的唾骂声中灰飞烟灭,而为正义之事光荣献身的朱绣、周希武之美名,犹如历史长河中的浪花永远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作者系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青海河湟文学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