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文选
在连接民和与乐都两县的交通要道老鸦峡西口的湟水河中,有一高达10米见方的巨大石柱,文人们誉为“中流砥柱”,民间俗称鲁班石,其上建有一座八卦亭,观之,雕梁画栋,飞檐翘角,精巧玲珑,赏心悦目。清人陈晓晴吟诗云:
石矾矗矗镇中流,上有空亭四面周。
憾定洪涛归一线,不让河伯东西游。
这就是湟水流域名闻遐迩,古碾伯十二景之一的鲁班亭。
据有关史料载:鲁班亭始建于北魏时期,在清道光年间进行了重修,并留有碑记(已遗失)。巨石柱上镌刻“米颠拜否”四个大字,还隐约可辨。有文字记,其乃清人刘殿衡所为,清康熙年间,汉军镶白期人刘殿衡任西宁道台,惠政著闻,超迁江苏藩司,晋湖广巡抚。在宁任期十年,任满赴京,途宿老鸦驿站。在散步时发现了这一巨石,观赏后认为奇石,凝聚了大自然的灵心秀气,感慨万千,浮想联翩:宋代米芾,酷爱天下奇石,以至痴迷到见石便拜的程度,人称米痴或米颠。那么这块鲁班奇石,他是否观赏拜揖过呢?回到住处,兴致所致,挥毫题写“米颠拜否”四个苍劲有力的楷书大字,并“渠阳刘殿衡题并书”八个楷书小字。临别叮嘱驿丞主持请工匠重修鲁班亭,同时把字镌刻在他选定的位置。现在的八卦亭是1984年重建的。
笔者家乡坐落在老鸦峡东口,与鲁班亭一峡之隔,仅距10余公里。小时候到乐都转亲戚时,经常骑自行车路过这里,每每看到鲁班亭,定要驻足观望一番,那时的鲁班亭没有如今这般蔚然壮观,彩绘生华。眼见的是:湍湍湟水流量很大,巍巍鲁班石居于河水中央,人难易近观,惟有远望,灰青色的鲁班石,周身罅隙遍布,凸凹显现,犹如耄耋人之相貌,历经风雨,饱经沧桑。其上亭阁,色颓颜旧,微微歪斜,孤独而凄凉地守望着。此情此景,我不禁想到了一句名言“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是啊!鲁班亭,悠悠岁月,你可曾目睹了多少湟水儿女风风雨雨酸甜苦辣的苦难时日,你可曾见证了多少帝王将相为争夺这片皇天后土而兵戈铁马旌旗摇曳。鲁班亭,你从远古走来,历经万千春秋,你可知你的来龙去脉吗?鲁班亭,古往今来你曾接受无数旅人游客的拜谒,曾受到无数文人墨客的青睐,你是否有美丽传奇的身世呢?你是否有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传说:远古之时,共工和火神祝融为了争夺帝位打起仗来,共工因败而怒,一头向西方的不周山碰去,不周山乃撑天之柱,这一碰,共工未死,天柱断裂,于是天塌地陷,洪水满地,凶兽猛鸟出来伤害人类,女娲救民于水火,炼五色石以补苍天,不慎,一石遗落人间。后来,昆仑山以东之地妖魔横行,鬼怪恣意,女娲赐其石以镇邪魔。其“中流砥柱”是也。
神奇的传说感人之深,动人的故事层出不穷。话说古时鲁班在中原地方修桥,因缺少适合造桥用的坚硬大石块无法完工。于是,鲁班灵机一动,祭起上天赐予的赶山鞭,去昆仑山采石赶山。因与韩湘子打赌,天黑始赶山启程,天亮前赶到修桥处。当赶到今天的老鸦峡一带,因韩湘子捣鬼,鲁班听到鸦噪,以为天明,泄了气,赶山到此的石头便停在这里,即为三十余里的老鸦峡。人们为了庆祝鲁班,在“中流砥柱”上建起了一亭,谓之鲁班亭。
面对鲁班亭,有诸多解不开的迷,道不明的事。如果你有兴致,攀上老鸦峡西口北面名曰石缸嘴的山崖,在一处缓坡上就会看到酷似人屁股坐过的大大的石痕和数个直径为一米四五、犹如瓷缸的石坑,坑内竞有常年不枯的一泓清水。人们口传:这是当年鲁班在此劈山开石时小憩过的地方,那石坑是他磨砺板斧用过的水缸。难怪在湟水流域传颂着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故事说:很早以前老鸦峡口窄小,水势凶猛,水流不及,经常聚集在那里,给那里的人们带来了无穷的水患。有一日,鲁班看到了峡口周围的百姓生活非常困难,就问那里的人们:“你们生活为啥这么困难?”百姓说:“我们这里三年两头闹水灾,使河水经常猛涨,淹了我们的田地造成的。”鲁班听后对大伙说:“你们不用着急,由我来解决这个问题”。于是鲁班拿出板斧,使出法力,在东边的山上劈出了一条又宽又大的口子,使聚集在那里的河水迅速流走了,又使出法力搬来一大石柱钉在了河中心,在上边修建了八卦亭,镇住了河水,从此,老鸦峡口再也没有发生过水灾,人们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为此,峡口湟水河中巨石谓之鲁班石,石上亭阁名为鲁班亭。这里的人们传言,原来河对岸的南山上有一巨石,形似好看贤惠的一位女人,说,那是鲁班的妻子,站在那里看鲁班建亭的情景。可惜,历经久年累月的雨浸风蚀,其石已面目全非,则无人形之迹。
鲁班,大约生于公元前507年,卒于公元前444年。姬姓,公输氏,名班,人称公输盘、公输般、班输,尊称公输子。汉族鲁地人,因为他是鲁地人,故又称鲁班或者鲁般,惯称“鲁班”。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出色的发明家,两千多年以来,他的名字和有关他的故事,一直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流传。我国的土木工匠们都尊称他为祖师。
有这样一位名声显赫的东海之滨的古代之人与遥远万里的西北雪域高原结缘,并在此地留有如此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流传,是这一方水土之幸事,亦是河湟子民之荣耀。
(作者:系中学高级教师,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青海河湟文学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