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海东市东部边缘、黄河上游的民和县官亭镇,有闻名于世,也是迄今为止我国唯一一处大型灾难遗址——喇家遗址,这是黄河上游地区发掘的以新石器时代齐家文化为主的大型聚落遗址,素有“东方庞贝”之称。
喇家遗址总面积20万平方米,距今4000年。2013年12月,国家文物局将喇家遗址列入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成为我省首个获批立项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目前,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方案已通过省级评审,现等待国家文物局审批。
4000年前地震现场定格
四千多年前,黄河上游的先民们在这里繁衍生息,突降的地震、洪水、泥石流等一系列灾难将历史封存。走进馆内,人的双眼穿越时间隧道,回到约四千年前灾难发生的那一刻。馆内编号为F4的房址最为典型,地震造成的断裂和褶皱都清晰可见。屋中共有14位先民的遗骸,根据体质人类学鉴定,该屋中没有成年男子,屋子正中火塘有一名约十五六岁的少年男子,双臂展开似乎想撑起房屋,其余散布在屋子周边墙下的是女人和小孩,一名妇女紧紧抱着一个婴儿。考古队员根据现场观察推测:在地震前周边已经有一系列异象,对于新石器时代的先民而言难以理解,成年男子外出寻找原因,而妇幼都留在家中。地震发生的一刻,少年男子站出来,本能地希望用双手撑起房屋,最后形成F4房间保留至今的状况。
同时,遗址内还发现了大量陶、石、玉、骨等珍贵文物,特别是反映社会等级和礼仪制度的“黄河磬王”、玉璧、玉环、大玉刀、玉斧、玉锛等玉器,对研究齐家文化的文明进程和社会发展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另外,从分布面积、遗迹规模及反映社会等级制度的文物来看,喇家遗址是官亭盆地齐家文化时期的一个中心聚落抑或是部落王国的所在地。
出土“世界第一碗面”
喇家遗址发掘以来,出土了一系列独一无二的重要文物。如曾在编号F20房址出土的陶碗中发现面条残余遗存,被称为“世界第一碗面”。
2002年,考古人员在发掘青海喇家遗址F20齐家文化房址时,于房址地面东北角发现一只倒扣的陶碗,陶碗中保存有面条遗存(图)。这不仅提供了世界上最早的面条实物证据,而且为研究古代面条成分和制作工艺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通过分析鉴定,该研究在这些面条残留物中发现了丰富的农作物颖壳类植硅体,面条遗存中也发现了丰富的淀粉粒。
这些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珍贵文物,对于研究西北地区先民的居住环境、玉文化的发展、4000年前中国的灾难现象和探讨史前文明历程具有重要价值。
喇家遗址公园呼之欲出
2015年以来,被誉为“东方庞贝”的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全面推进。
从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设计方案看,喇家遗址具有独特的价值——喇家遗址是我国考古发现并经过科学论证的第一处史前灾难遗址,在世界范围内同样具有突出的文化价值。
基于此,民和县将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打造成我国第一个史前灾难遗址的保护、展示、考古研究基地,具有世界灾难遗址价值的国际科研考古研究基地。同时,以“世界母爱圣地”为品牌定位,将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打造为继青海湖、塔尔寺之后的我省第三个5A级旅游景区。
按照省、海东市提出的具体建设方案,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争取到2016年开园迎客。喇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后,将成为青海省第一个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有效保护喇家遗址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延续性,促进相关历史文化研究工作,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中,将处于规划区范围的喇家村村民住宅基本保留。今后,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主要分为历史遗存本体、村落传统文化和山水自然景观三条不同主题旅游线路。这三条主题线路各具特色,游客将体验到三种不同形式的旅游景点,可以说,涵盖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重要旅游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