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旅游
【发现】“玉鼓”岭下享堂庙
来源:    时间:2016年01月08日    

□钟文选

  素称“青海门户”的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这片热土上,广泛传唱着一首“左钟右鼓八棱山,二龙戏珠的享堂……”的花儿,花儿描写的是民和县川口镇享堂村的山水地理。

  伫立在湟水南岸的川口镇东垣台眺望于北,进入视野的是一座巍峨雄奇的山峰,当地人称阿拉古山(意为黑色的山)。山麓又有三座山岭依次排开,左侧一岭,山巅形状如钟,故名“金钟”;中间一岭如像伞形,上有八道山梁,曰“八棱山”;右侧一岭,顶上平坦,形似鼓面,故名“玉鼓”, “左钟右鼓八棱山”谓于斯。再观之东西,东侧,大通河自北由享堂峡奔流而出,清澈澄碧,宛如一条青龙。西侧,湟水从老鸦峡汹涌而来,泥沙浑浊,恰似一条黄龙,交汇于两叉河干滩,享堂村落居二水之间,若一宝珠,故誉为“二龙戏珠的享堂”。

  享堂村有一座历史悠久名闻遐迩的庙宇即享堂庙,其庙就坐落于名为“玉鼓”的山岭之下。沿着横穿享堂村的109国道向东而行,临近大通河桥半公里处,有一条斜向村北的巷道,行至巷道半途,向北有座颇大的庙院,走近庙门,看到门庭,“秦砖汉瓦”,朱门彩梁,门顶两个大红灯笼高高悬挂,一副“二水合流锁月亮,三桥横跨通浩门”的楹联书于门庭左右,引人眼球,门之两旁一对石狮栩栩如神,憨态可掬,如威严严守护庙院的安宁,又似笑盈盈迎接善男信女的光临。

  走进庙院,迎面是一座雄伟高大的山门,举头仰视,山门为斗拱翘檐,雕梁画栋的两层式楼阁,阁檐之下,当中竖挂一块蓝色匾额,上书《敕封金善菩萨宝殿》,门前两个汉白玉“龙柱”各立一侧,柱上所雕龙图活灵活现,飘逸灵动,几朵祥云,浮于其间,煞是好看。拾级而上,眼见山门前的朱红金柱上有一副抱柱匾联,上书“金钟玉鼓共依嵯峨祁连一脉;浩门湟水同湍岚拥享堂二龙”。入内,见后立柱上又有一副对联,内容为“浩湟二河涌东西民享康泰植善根;金玉八楞据南北古堂逢盛种福田”。再观山门两面墙壁及台前左右均是精雕细刻的牡丹、秋菊等花卉砖雕。细瞧,每一幅图案造型各异,丰姿绰约,赏心悦目,意韵非凡。显示出民间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亦体现当地民众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与追求。

  山门内是庙堂大院,正面是《圣母宫》,亦称《金善菩萨大殿》,其宫建在约高两米的台地上,台地边沿为花岗岩栏杆,正中宫殿巍然屹立,飞檐斗拱,画梁雕栋,朱门画窗,瑰丽壮观。宫前檐柱上,挂有镌刻精致的木牌楹联,上书“重雨凝瑞圣田威灵福桑梓;烟霞氤氲慈航普渡祺巴垣”,联语为烫金大字,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耀眼入目。两面青砖墙壁上各有碑文和雕刻图案,东面:居首是《金善菩萨宝殿重建碑记》,其次是一副《牡丹图》,其图花美叶茂,犹溢芳香。西面碑文为《金善菩萨九天衛房圣母元君史载》,图案是《荷花图》,视之,出水芙蓉,清丽可人。圣母宫内上方莲台供有两尊神轿和一尊神像,神轿周围吊挂各色绸绫,赤橙黄绿,异彩纷呈;神像端庄威严,目光炯炯。据庙管人员介绍:神轿为金善菩萨,是一对姊妹,姐为大菩萨,妹为二菩萨。据《金善菩萨九天衛房圣母元君史载》记:“金善菩萨圣母元君,双亲受命而出家,姊妹并肩以修行,阿弥山中运水火,云霞洞中炼铅汞,辉光返照,不忘如来前身,扶阴抱阳,锻炼光天丹成,道果完备,功满飞身,玉帝殿前受诰封,王母瑶池颁敕令,替天行道一十八载,法旨训,佐国救民,几百余春,度乾坤,当八方风雨,保山川以清平,宝剑指挥冰雹散,旌旗招展祥光升,逐鬼魈而远移,收邪魔以潜踪,大悲大願,至神至灵”;神像为龙王尊神,专司本土风调雨顺,人寿年丰。

  《圣母宫》前东西两侧各有一排厢房,右厢房为《护法殿》,其殿原有一帧绣制的护法神像珍藏,为镇殿之宝。据我省著名学者蒲文成先生主编的《甘青藏传佛教寺院》一书中记载:“护法殿内供有吉祥天女(俗称骡子著名演员)卷轴画一幅。相传李土司先祖立功于蒙元,成吉思汗赏此‘唐卡’,历史久远,被信徒们视为该寺(庙)最珍贵的圣物”。又据《川口镇志》载:民国末年,著名画家张大千来青海西宁塔尔寺观光,归途经享堂时,观其唐卡,视为珍品,遂携至兰州,恰时,享堂有识之士李毓英在此,闻讯后,亲谒张氏,婉言索回,使桑梓古迹完璧归赵。左厢房,在一年中庙院做佛事活动时用做诵经、休息之所。

  《圣母宫》左右角北面各有数间燃灯房,内有十二张灯桌,每桌备有一百零八盏油灯,是嘛呢奶奶们的点灯之地。每逢年节或初一、十五,其房内整天灯火通明,香烟缭绕,房前嘛呢声声,不绝于耳。左右角地中心,各有一座楼亭矗立,右谓“钟楼”,左谓“鼓楼”,两楼酷似一双孪生姐妹,均是红色立柱,雕梁画栋,飞檐翘角,玲珑娇艳,亭亭玉立。四角坠以12个铜铃,微风徐来,风铃声叮咚作响,那是远古的呼唤,亦是故土不朽的佛音。其钟楼内悬挂一口大钟,据庙管人员介绍,钟高近2米,口径1·2米,重量为1吨;其鼓楼内有一黄色木架,上竖一面大鼓,牛皮鼓面,朱红鼓体,鼓高0·70米,直径2米,鼓面绘有太极图形。如果适逢庙院定时举办的“二月二龙门善缘会”、“九月九卸降会”时,庙院内香客不断,人头攒动。此时,僧人或法师齐声诵经,经声朗朗。嘛呢奶奶们,一身长衫,手持香表,在庙院里忙忙碌碌,她们有的在燃灯房点燃数千盏(次)油灯;有的在燃灯房前一页页诵读嘛呢经;有的在《敬焚炉》中焚化香表。《圣母宫》前善男信女们一波又一波跪拜菩萨,末了,不管是嘛呢奶奶,还是男女香客,都到钟、鼓楼下,敲钟击鼓,祈愿未来的岁月里万事如意,平安详和……

  院中临山门前,两株数丈高的松柏树,郁郁葱葱,生机勃勃,与古色古香的圣母宫,交相辉映,使这方佛域净地更加庄重、肃穆、神圣。

  享堂庙,始建于明洪武年。庙址初建北面阳台,后于清道光时迁至现址,当时庙宇已有相当规模,有东北两殿,山门、围墙、过厅、西有厢房,正殿为‘里明外暗,一殿一卷。’两坡水,青瓦大屋顶,屋脊为‘二龙戏珠’,建筑物均为彩雕,殿内两侧有壁画。此庙迄今约有七百余年。自有史以来,信徒遍及四方,长年香火旺盛。近年来,由于庙宇后坡坍塌,有损于庙,加之年久失修,殿柱被腐严重,影响众人佛事活动。为此,由当地功德众人提倡捐资重修,经享堂五庄户会头商议决定,并得到广大善男信女的大力支持,于丙戍年(2006年)四月十二日破土动工,同年八月底完工。

  据《金善菩萨宝殿重建碑记》载:“此次重建中,庙宇大殿基础向后拓挪五米,地基筑高一米二,基础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莲台式基座,殿堂内外以花岗岩板材铺面,左右为花岗岩栏杆,大殿大部更新,新增‘起脊卧格本身转’形式,四坡水,赤琉璃瓦大屋顶,屋脊‘二龙戏珠’,四角缀以垂脊兽,前有龙、凤、狮等,殿内壁画,殿外彩画,雕画精细,色泽艳美,金碧辉煌,宏伟壮观。”

  重建后的享堂庙,设计精巧,布局合理,殿堂瑰丽,巍巍雄奇,苍松翠柏,环境幽雅。成为享堂地区信教群众进行佛事活动的一所好去处,亦是八方来客到此观光游览的胜地佳境。

  (作者:系民和县中学高级教师,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青海河湟文学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