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旅游
下川口果花戏
来源:    时间:2013年05月07日    
   谷雨前后三五日,河湟岸畔正是桃花争妍果花竞放的时候。每年谷雨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马场垣乡下川口业余剧团就要在本村唱两三天的果花戏。此时,观景者、赏花者、看戏者、探亲访友者络绎不绝,下川口村沉浸在节日的喜庆气氛之中。 

  下川口,位于民和县东端,属马场垣乡的一个行政村,六百多户人家,三十多个自然村,该村位处隆治乡的沟口,湟水与大通河汇合后称为西河的南岸,甘肃红古区的红古城洞子村隔河相望,东南与甘肃省县接壤。据考证,下川口在允吾县址,为西汉金城郡治,《汉书·地理者》和《后汉书·群郡国志》记载:金城郡置于汉昭帝元六年(公元前81年)。西汉时领十三县,东汉时领十县,不论西汉皆以允吾为首县,东汉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云“允吾县金城郡治也”。《民和县志》载,允吾二字作为地名是双音连绵字,应读yan ya(沿牙),允吾当为古族名的汉音译,意为“左川”,左川即下川。《西宁府新志》记载:“允吾县古城,在县治东南(过支以碾伯县而言)允吾西四十里小晋兴城,为今之古鄯也,允吾则今之下川口”。允吾曾为丝绸之路所经之地,从龙支城(今古鄯)往东经由此处之渡口———郑伯津,可渡西河至甘肃永登。

  下川口地处西河南岸,是民和县地势最低之处,海拔为1650米,土地肥美,气候温热。走进村里只见田园里、地埂上、渠道旁,住宅地均有软儿、冬果、长把梨、香水梨、黄元帅、红元帅、大接杏、蜜桃树等,这里人称各种果树为“高田”。每逢谷雨时节,田间麦苗翠绿,高田万树织绵花繁似雪,洁白如玉,银装素裹,紧接着桃花盛开,艳红一片,香味四溢,整个下川口成为桃红梨白,万树绵绣的花的世界。“允吾梨花”乃民和县八景之一,清代诗人徐志丙在登川口云林阁时触景生情,欣然提笔写道:“河水洋洋世不休,寻芳何必在芳洲。东风一夜无人见,春满梨花树上头”。

  据下川口村冯氏家谱记载:“大明洪武年间从陕西凤翔迁湟(湟中,西禅寺有冯氏祖坟)又分迁下川口,带来果苗栽培,可见下川口栽种果树的历史之久”。下川口过去有七寺八庙,其中一庙为八蚱虫王庙,据《礼记·郊特性》载:蜡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读xiang)用酒食待人之也,周朝兴裕,每岁底腊月举行蜡祭,奴隶可以参加,此即孔子对子路所说的以“百日之劳”,换取“一日之乐”的蜡舞。

  蜡,在此读作“蚱”,意作八蜡,实为八蚱。《礼记》郑玄注“蜡有八者、先一也,司二也,农三也,邮表缀四也,猫虎五也,坊六也,水庸七也,昆虫八也”所祭对象包括管庄稼和农事的神和邮道、街坊、水堤,四周环境,飞禽走兽。古代人们以为进行这种祭祀祈祷,来年即可丰收。八蜡后衍变为八蚱,并专建庙祠,戏曲中称“蜡庙”,民间则称为八蚱庙,从俗沿用,不必更改。在民间流传的故事有《八蚱吐云》、《八蚱吐金环》都说八蚱是水龙王的四太子,专司水害,八蚱庙除供奉有八蜡爷外,还专供以乌鸦为形象的“虫王”,这种虫王专降各种昆虫。过去的下川口人民,以各种果树的高田为生计,就在各种果花盛开的时候去祭记“虫王”,以盼望消除各种虫病,以使各种水果获得大丰收。过去以讽诵皇经、摆灯点蜡以祭之,明清以来,改用唱戏以祭之,并取名为“果花戏”。由于“果花戏”,仍没有被放弃,作为一种文化体育活动来演出,增添了生活的光彩,丰富了他们的业余活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河湟地区旅游业蓬勃发展,下川口人民借此商机,进行规模性的发展桃园,民和县政府以下川口果花会为契机,于2001年4月开始每年举办“桃花节”,进行招商引资,吸引了省内外游客前来观光赏花,投资办厂,为下川口村增添了光彩,下川口“万亩桃园”成为民和的旅游胜地。(作者:杨琪昌)(民和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