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到了位于马场垣乡的下川口地区,这里为汉金城郡郡治允吾(读沿牙)县所在地,“允吾”为古羌语的汉音译,意为“左川”,左川即下川,后更汉语地名为“下川口”。下川口为西汉金城郡允吾县治所。西汉神爵二年设允吾县,移金城郡治于允吾(今下川口),此为今民和地区设立郡县之始。经考古发现,在今下川口村西北约七百米处靠近湟水高出水面四十多米的台地上发现了一座古城遗址,考证就是两汉金城郡治允吾县城古址。下川口之所以设金城郡治允吾县,是因为北扼湟水东去,南据允吾谷(后称龙支谷、今称隆治沟)河水流至谷口入湟,下川口正处在这两水间的一片扇形三角洲上,湟水以北及古城西南又有高山峙立,形成天然屏障,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自古以来一直为军事战略要地。
允吾曾为丝绸之路所经之地,古时的商旅从龙支城往东经由此处之渡口——郑伯津,可渡湟水达甘肃省永登县。经考古专家考证,在距下川口古城西约五公里的马场垣乡磨湾子村杏园子,有至今未废的“杏园渡口”,即为“郑伯津”。据《西宁府新志》记载:“郑伯津,在县(即碾伯县今乐都县)东,今下川口”。《汉书补注》指出:“郑伯津,即河津也”。“津”,是渡口的意思。《康熙碾伯所志》记载甚详:“水路,即杏园渡口,在所治东125里,为湟水与浩门(即今大通河)水会流处,李土司所辖土人结筏以济,冬月则中结为冰......”可见该古津自汉唐至明清一直是南来北往的一个重要渡口。离渡口南岸不远处发现有破土堡遗址,该土堡当是一座具有防御工事性质的古建筑,为监守湟水渡口而设,由此推断郑伯津为汉代金城郡之交通要塞。这里土地肥美,气候温暖,盛产瓜、杏、桃、梨。“允吾梨花”为民和一景。每年“谷雨”前后,满川梨花盛开,花树丛叠,如云锦铺天盖地,艳阳映照之下,洁白如云,宛若琼玉世界。清代文人杨应琚、徐志丙登川口云林阁时,留有“一夕山风衣倍加,晓来板屋乱鸣鸦,开门惊道满庭雪,细看方知是落花。”“东风一夜无人见,春满梨花枝上头”的诗句,描写上、下川口一带梨园花开的美景。
因之“允吾梨花”当地群众每年在下川口村举办“果花会”,说到“果花会”大家一定在想这里一定是瓜果飘香,桃李满园,这您就猜对了,咱马场垣乡可真被誉为“瓜果之乡”呢。每年农历三月的“谷雨”前后三天,一年一度以祭祀叭蚱虫王,盼望消除各种虫害,保证各类果实丰收的“果花会”就在这样一个季节里拉开了序幕,此时满川梨花放白,桃花争艳,红杏吐蕊,岚烟淡雾,不是仙境胜似仙境。届时村民自发组织的戏班子演唱传统的秦腔剧目,唱戏喜神娱人,又称“果花戏”。那时看戏剧,玩赏梨花,写诗填词,泼墨挥毫,文人雅士、游人村民赏花赶会,络绎不绝,接连数日,历久不衰。据考证,自明代开始,这种古老的习俗已沿袭了近千年。
虽然今天各位看不到“果花会”的热闹场面,但也未必是件扫兴的事,有了遗憾,就有期待嘛,所以明年的“果花会”各位一定要记得来观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