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郝志臻 通讯员 马海峰
清晨的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巴州镇祁家村文化广场,处处涌动着生机与暖意。墙角下,老人们带着孩子惬意沐浴阳光;宣传展台前,年轻夫妇围拢过来,认真咨询育儿补贴等惠民新政。祁家村党支部书记马海鸿的手机铃声此起彼伏:“书记,我家孩子刚满三岁,能领育儿补贴不?”这样的咨询电话,他每天要接七八通,每一通都承载着群众对政策的热切期待。
“户籍在咱巴州镇,家里有1岁至3岁宝宝的家庭,每月能领300元补贴,最多可领3年,算下来总共能领10800元!”宣讲队队员马艳艳攥着宣传册,蹲下身跟抱孩子的村民冶美兰细细讲解。接地气的家常话,瞬间打消了冶美兰的顾虑。“我家老二今年1岁,每月尿不湿、奶粉得花600多块,有了这补贴,一半支出就有着落了,尿不湿基本不用自己掏钱!”另一边,镇干部马学兰掏出手机现场演示:“您看,在微信公众号或支付宝上填好信息、传张户口本照片,在家就能办,要不我现在帮您填?”
考虑到不少村民习惯通过微信获取信息,工作人员专门拍摄了实操教程,每一步都配上方言解说,发布在各村微信群里。“跟着视频一步步来,比看文字清楚多了!”村民朵育才跟着教程,半小时就完成了申请,还在群里分享了操作截图。截至目前,全镇已开展线下宣讲19场,从集镇到村组、从文化广场到农家院落,实现政策知晓率村村全覆盖、社社无遗漏,再也没有村民因“不清楚政策”错过补贴。
“原以为要跑好几趟,没想到打个电话就搞定!”说起申请经历,村民马秀英满是感慨。此前她在外打工,听说家乡有育儿补贴政策,便试着拨通了咨询电话。工作人员不仅详细讲解申请流程,还帮她核对所需材料,半小时就协助她完成了申请。这样的高效服务,源于镇里提前做足的“功课”——为确保审核环节不“卡壳”,镇里专门对8名审核人员开展专题培训,从系统操作按钮、材料审核细节到常见问题解答技巧,通过实战演练反复打磨。如今,审核人员面对群众咨询,均能做到政策解答“一口清”、业务办理“马上办”。
政策推行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部分特殊家庭面临申报难题:留守儿童家庭的监护人不在身边,帮忙带娃的老人又不懂操作。“不能让这些家庭掉队!”镇里迅速安排村干部当起“代办员”,拿着登记表上门服务。凉尔湾村党支部书记张明云得知村民朵海文老两口独自带孙子、不会用手机申请,立刻上门收集户口本、出生证明,帮忙填报信息。“你放心,填好后我再跟你核对一遍,审核通过了马上通知你!”一句郑重的承诺,让朵老汉安了心。截至目前,巴州镇共收到育儿补贴申请1009份,已审核通过953人,其中二孩241人、三孩94人,一份份通过审核的名单,成为政策落地最实在的见证。
在育儿补贴政策落地的同时,巴州镇党委深刻认识到,人口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生得起”“养得好”的政策保障,更需要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和家庭文化作为支撑。为此,巴州镇同步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坚决破除婚嫁大操大办、高价彩礼等陈规陋习,深入开展家庭家教家风建设。
通过这一系列政策“组合拳”的协同发力,巴州镇党委不仅切实解决了群众在“生、养、教”方面的急难愁盼问题,让适龄人群能够安心“生得起”、放心“养得好”,更从根本上营造了有利于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为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筑牢了坚实的基层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