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地孕果树 李景鹏 摄
西瓜丰收时 李景鹏 摄
葡萄藤下人欢喜 李兰花 摄
棚内藏果香 李兰花 摄
樱桃挂枝头 李兰花 摄
□文/李兰花
湟水河、大通河与黄河在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交汇,携着青藏高原的凛冽与黄土高原的温热,在沿岸浇灌出一片片绿洲。这里没有江南水乡的温润,也无塞北草原的辽阔,却是河湟谷地独有的沃土——被阳光亲吻,被河水滋养,孕育出青海高原上独一无二的“瓜果之乡”。
若说青海的美多在雪山圣湖的壮阔,那么民和的美则藏在田埂间、枝头上的清甜里。沾着晨露的瓜果,在高原蓝天下,演绎着最鲜活的人间烟火。
夏日:瓜果香透小村庄
当夏日的阳光变得炽烈,民和的瓜果终于迎来了属于它们的季节。这时的民和,像是被打翻了的蜜罐一样,无论是田埂间、果园里,还是农家的小院中,处处飘着瓜果的甜香。
最先登场的是巴州镇洒力池村的红樱桃。
六月份的洒力池村,像一颗被时光打磨得温润的珠子,静静卧在山坳里,而让它声名远播的是村后的那片樱桃林。
进入巴州镇,顺着硬化路绕过村旁的小河,那片曾在春日里如“香雪三千丈”的樱桃园,此刻正被红果缀满枝头,阳光穿过叶隙,在一颗颗饱满的果实上镀上细碎的金光,像长了满树的玛瑙。
站在樱桃树下,才明白什么叫“万绿丛中一点红”——浓密的枝叶像撑开的绿伞,遮住天空,那些红樱桃就藏在这绿伞底下,有的独自挂在枝头,有的三五成群挤在一起,红得剔透,沉甸甸地坠着枝条,把树枝都压得弯下了腰。指尖轻捻,熟透的樱桃便落进掌心,咬开时清甜瞬间迸发,带着阳光的暖意。果农们在园里巡视,粗糙的手掌抚过压弯的枝丫,眼里盛着笑意,随手摘一串递给来人:“尝尝,这品相一斤二十元也值当。”话语里是藏不住的骄傲。年轻妇女对着手机直播,镜头里的红果映着笑脸,直播间的粉丝早已等不及要来赴这场樱桃之约。
樱桃树下的泥土里,藏着果农们一年的劳作:早春补种新苗,四月授粉,春秋修枝,冬日埋肥。这些细碎的劳作,都沉淀在这抹红色里。而这抹从花萼里长出的红色是自然的馈赠,是劳作的汗水,更是洒力池村把“生态颜值”酿成“经济价值”的生动诠释。待到来年春风再至,樱桃花会再如雪开,而这抹动人的樱桃红,终将在岁月里结出更甜的希望。
当七月的夏风带着粗犷的热劲儿,吹过黄河之滨时,中川乡的“黄河彩篮”里便有了藏不住的热闹。田埂上的“黄河蜜”正泛着蜡质的光泽,棚里的“白兰瓜”裂开了甜香的缝,地头的“西甜瓜”满地都是。瓜农们弯腰摘瓜,手指触到瓜秧时,那层细密的绒毛蹭得手发痒。“这瓜甜得粘手。”摘瓜的农户喜笑颜开,掰开一只,橙红的瓜瓤里淌着蜜,连空气都染了甜。他说这瓜是“喝”黄河水长大的,根须顺着水渠往河岸伸,把河泥里的养分全吸进了瓜里。
再看那白兰瓜,香味更浓。掀开棚膜一角,满棚的绿里藏着一个个圆圆胖胖的“白家伙”,像堆在绿叶里的云朵。穿着碎花衫的土族阿姑用剪刀剪瓜蒂,手腕轻转,咔嚓一声,瓜就落进竹筐。“这瓜娇气,得趁凉摘。”她额角的汗滴进泥土里,“你看这纹路越密越甜,是沾了黄河边充足的日光和露水才长成这样。”
黄河在不远处拐弯,浑浊的水裹着泥沙向东去,却把最软的土、最暖的光留给了这方田。瓜农们说,这儿以前是荒滩,后来引了黄河水,又改良了土壤,才有了这“黄河蜜”“白兰瓜”“西甜瓜”的名头,成了中川乡最动人的风景。如今每只瓜熟了,蒂上都带着点土,那是黄河两岸的印记——是水的温柔,土的实在,还有人的勤劳。“黄河彩篮”装的不仅是瓜果,更是黄河两岸生生不息的希望。
当中川乡瓜果正盛时,隆治乡李家村的旱砂地里,也藏着一片甜到心尖的温柔。满坡的瓜田,像一块块绿毯子铺在砂地里。这就是隆治旱砂瓜的地盘,别处的瓜喜水,这儿的瓜偏喜砂,越旱越甜。地里的土是红黄色的,攥一把在手里,能感觉到细小的沙粒从指缝溜走,带着太阳的温度。
李家村的旱砂瓜是“趴在砂里长”的。靠的是“砂石地+湟水”的底子,砂土地透气,能锁住热量,太阳一晒,热量全攒在瓜里,再加上河水浇得均匀,种出的瓜肉又沙又脆。成熟时,拨开瓜叶,圆滚滚的西瓜就卧在砂土里,青绿色的皮上带着深色条纹。判断瓜熟没熟透,要用手指节敲瓜身,听到“咚咚”的闷响里带着脆生劲儿,这瓜保准是甜的。
李家村的旱砂瓜在满足本县市场需求的同时,还运到西宁、兰州等地。如一瓜农所说:“我们隆治的旱砂瓜,现在也是有名头的,都甜到外地去了。”原来,最动人的甜,往往藏在最朴素的土地里,就像这旱砂瓜,把苦日子的劲儿都攒起来,最后结出蜜一样的果。
马场垣乡素有“瓜果之乡”的美誉,金星村种着民和水果界的宝贝——人参果。人参果的口感和营养价值,不输其他任何水果。这里的人参果呈椭圆形,表皮带着淡淡的紫色纹路,熟了的果子黄中透红,像被阳光吻过的脸蛋。村里有的人也叫它的小名“香瓜茄”,但更多的人都爱叫它“人参果”,觉得这么金贵的果子,得配个好名字。
金星村的人参果种在温棚里,为防止倒伏,在植株长到一定高度时,田埂上要搭架,如人字架、篱架,用布条或软绳将主干轻柔地绑在架子上。结果时,架上挂满圆滚滚、黄澄澄的果子,像挂了满架的小灯笼。
十几年前,金星村只种些小麦、油菜等农作物,村民们一年忙到头也赚不来几个钱。后来,县政府看中这里海拔低、气候好、浇水便利、土壤适宜的条件,请来外地技术员指导试种人参果。试种了几棚,收效甚好,人参果种植基地便在金星村安家落户了。
金星村的人参果清甜、汁水多,带着一股淡淡的奶香,果肉细腻得像布丁,深受广大市民青睐。产量也丰厚,不仅能够满足本地市场的需求,还源源不断地运到乐都、平安、西宁、甘肃等地。全村的种植户增收不少,很多人靠着这果子过上了小康生活。
对于金星村的人来说,人参果不是普通的水果,是给他们带来幸福生活的“神仙果”,是用勤劳种出来的星光。即便在冬天,温室的大棚里人参果仍然散发着诱人的光泽,游客在寒冬里也能体验采摘乐趣、品尝新鲜水果。而果农们通过科学种植与精心管理,让反季节水果在冬日茁壮成长,为市场增添了丰富选择。
八月的阳光格外炽烈,马场垣乡下川口的桃子熟了,大红山的蟠桃也熟了。在一声悠长的“摘—桃—儿—了”的吆喝声里,一筐筐红艳艳的桃子被运往各地。
下川口村是从内地入青的第一个村,被称为“青海第一村”,是青海海拔最低的地区之一。湟水河环村而过,水资源丰富,盛产水果蔬菜,其中,油黄桃、蟠桃、“北京七号”等八九个品种享誉省内外。这儿的桃子果肉厚、皮薄汁多、清香甘甜,除了供应本县市场,还远销省外。桃子成熟时慕名前来赏桃、摘桃的游客络绎不绝。桃园里,熟透了的桃子像抹了胭脂,红扑扑的,表皮上还挂着一层细细的绒毛,像披上了件纱衣。有桃农自豪地说:“城里人就认我们下川口的桃子,因为这是‘湟水蜜’。”
在大红山的“蟠桃园”里又是另一番热闹景象。蟠桃不像水蜜桃那样圆滚滚,而是带着点俏皮的扁圆,绒毛细软得像婴儿的胎发,指尖一碰满是温柔的触感。果皮先是泛着浅粉,熟到透时,便晕开胭脂般的红,像被晚霞吻过。轻轻掰开来,果肉是莹润的乳白,靠近果核的地方,又浸着蜜似的浅红。咬一口,汁水先在舌尖炸开,带着果香的清润,顺着喉咙滑下去,连夏天的燥热都被压下去几分。蟠桃核小肉厚,嚼到最后,唇齿间还留着淡淡的桃香,像把暮夏的温柔全含在了嘴里。
民和的夏,是被瓜果填满的季节。枝头的甜蜜,是这片土地对勤劳的馈赠,是河湟谷地最生动的夏日画卷。
秋日:瓜果里的岁月长
当秋风掠过民和的田野,这片土地便迎来了最丰盈的季节。果园里的苹果、梨挂满了枝头,红的、黄的,像一个个小灯笼,把树枝压得沉甸甸的。这时的民和,不仅飘着瓜果的甜香,还藏着丰收的喜悦。
湟水河流过的地方,都有瓜果飘香的村庄。隆治塬像一块铺展在群山间的绿绸缎,秋天的苹果则是绸缎上最亮眼的绣片。当晨雾还缠绕在塬边的沟壑里时,第一缕阳光就已落在隆治塬的果树上,给那些沉甸甸的苹果镀上了一层金边。
走进隆治乡地界,先是看到零星的果树,枝头挂着青红相间的果子,像缀在绿幕上的宝石;再往上走,便到了白武家村。沿一条山路来到塬上的果园,眼前是连成一片的果树,漫山遍野都是。望去,果园像一块巨大的调色盘,绿的叶、红的果、黄的土,交织在一起,美得让人挪不开眼。
白武家村的苹果以个大、形正、色泽鲜艳、酸甜适宜、脆爽多汁、营养丰富著称,通过人们口口相传声名远播。从九月起,果农们便忙了起来。有人拿着剪刀,小心翼翼地取下套在苹果上的纸袋(给苹果套袋是为了让果子长得更光洁艳丽,不被虫子和鸟儿咬);有人摘果,红彤彤的果子带着薄果粉和浓郁的香气,被放进塑胶筐里。红得热烈的叫“红元帅”;绿中泛黄、甜中带酸的叫“黄元帅”;红里透黄、晶莹剔亮、脆甜多汁的叫“红富士”,是民和苹果中的佼佼者,最适合走亲访友时当伴手礼。村民们把苹果存进地窖,过年时招待客人,色泽、味道依然如初。
白武家村的苹果不仅能满足本地市场,还通过网络直播走向了全国,把河湟谷地的甜蜜,送到了更远的地方。
提起隆治乡的瓜果,桥头村的软儿梨是一个必说的话题。梨园里,大多数梨树都有上百年的历史,像是饱经沧桑的老人,结出的果子却毫不逊色。透过棵棵梨树上稀疏的树叶,一个个鸡蛋大小黄灿灿的软儿梨挂满枝头。初时是青硬的小果子,裹着细白霜,等秋霜落透,农人便把它们摘下来,埋进麦草堆里——这是隆治乡独有的“藏梨”手艺,麦草的温软裹着梨,让生硬的果肉在时光里慢慢发酵,等待一场温柔的蜕变。
等从麦草堆里翻出来时,软儿梨早没了往日的硬朗。果皮皱巴巴的,果实已变黑,轻轻一捏,果肉便软得能流出汁来。这时咬开一个小口,吸一口,淡淡果香的润,便凉丝丝地滑进了喉咙,连带着冬日的干燥都被抚平了。近几年,桥头村修了冷藏窖,可容纳全村的果子。软儿梨还可以放在冰箱或冰柜里,等果子变黑,化软后吃,那凉丝丝的甜润,从舌尖一直浸到胃里。这便是隆治软儿梨冬天特有的滋味,还兼具润肺止咳的功效。
隆治乡人懂这高原软儿梨的好,不仅生吃,还把它做成饮品。软儿梨经冷冻储存后,加工成果汁或果酒,仍保留着原生态风味。全乡现有软梨树100公顷,年产3700余吨,其中桥头村占66.67公顷,年产2500余吨。本地企业制成的“软媚子”果汁、果酒,深受消费者喜爱,通过多种渠道走进他乡的连锁超市。
秋意漫过湟水河北岸时,川口镇享堂村的巨峰葡萄架便成了最动人的风景。
享堂村坐落于湟水河、大通河臂弯处,光照充足、气候温润,葡萄种植历史悠久。村里的老人们说,享堂村的葡萄之所以金贵,是沾了“两河”水的灵气。
沿着湟水河畔的田埂走去,远远就能看见一片连着一片的葡萄藤,一派令人垂涎的丰收景象。阳光透过藤蔓照在一串串晶莹剔透、饱满圆润的葡萄上,在绿叶里散发着耀眼的光彩,把空气都染得甜丝丝的。巨峰葡萄以果粒大、果肉厚、果汁多、味甜酸,还带着一股草莓香味的特点深受广大市民的青睐,也成为老百姓增收致富的“甜”产业。
享堂村每一颗葡萄里,都裹着湟水的温柔、阳光的热烈,还有种葡萄人手心的温度,不仅给果农带来了丰厚的收益,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瓜果里的四季欢歌
从盛夏到深冬,民和的“甜”从不是某一季的偶然馈赠,而是自然禀赋与科技赋能共同谱就的四季欢歌。
民和不是喧嚣的都市,也非声名远播的旅游大县,它只是青海东部的一座寻常小县。可恰恰是这座小县,因瓜果而声名在外。这里的瓜果,早已超越了食物的范畴,它是刻在骨子里的情怀,是代代相传的念想,承载着民和人对生活的希冀,也记录着河湟谷地的岁月流转。
在民和,你会撞见最淳朴的民风、最真挚的热忱,还有这片土地独有的厚重与温热。阳光是暖的,淌过田野的河水带着甘洌,枝头的瓜果飘着蜜香,擦肩而过的人眼里盛着善意。若你厌倦了大都市的车水马龙,想寻一份踏实的宁静与纯粹的甜,就来民和吧!看看田埂上翻滚的绿浪,尝尝刚摘的果子在舌尖炸开的甜,听老农讲几句关于节气与收成的家常。你会忽然懂得,幸福原来可以这样简单,这样触手可及。
民和的瓜果,是河湟谷地捧出的舌尖上的盛宴,用最清甜的味觉告诉我们:生活本该如此,带着泥土的芬芳,藏着阳光的温度。
未来,这份“民和甜”定会飘得更远。让枝头的甜香漫过山川,让更多人尝到这份来自河湟谷地的馈赠,也让这抹甜,成为乡村振兴图景里最动人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