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今日民和
海东日报| 民和田间奏响丰收曲
来源:    时间:2025年10月28日    
图片

图为红甜菜收获现场

□本报记者 郝志臻 摄影报道

十月的秋风掠过黄河岸边,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的田野间满是秋收的忙碌景象。北山乡的马铃薯地里,挖掘机与村民协作采收;总堡乡的红甜菜田边,农户们忙着分拣装车……这些特色作物,不仅填满了农民的粮囤,更撑起了当地乡村振兴的增收路。

10月22日,清晨的阳光刚漫过山梁,走进北山乡德兴村,德心种植专业合作社的马铃薯地里早已热闹起来——一台红色挖掘机轰鸣着驶入田间,铁铲插进湿润的泥土,猛地向上一扬,带着泥土芬芳的马铃薯便滚落在地,像撒了一地的“金疙瘩”。十几名务工村民拎着竹筐、握着小铲,紧随挖掘机,弯腰在土堆里麻利地分拣、捡拾,奏响了秋收的“劳动序曲”。

这个2018年底诞生的村集体合作社,是土地流转的“操盘手”。自打2017年北山乡完成易地搬迁,合作社就流转了86.67公顷村民土地。每年,流转土地的村民能收到两份“礼物”:两袋免费马铃薯,外加流转费,村民们还可以在合作社务工,每年合作社发放的务工工资超20万元。而种植增加的村集体收益则默默“输血”村内的基础设施。2024年,合作社在国家税务总局的帮扶下修建了仓库,可容纳200吨马铃薯,有效解决了马铃薯采收后的存储难题,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便利。

今年,合作社试水“统种共富”模式,村民拿土地入股。9月28日开挖时,天公虽调皮地耽误一周,可40多公顷马铃薯已乖乖“归仓”,照每天挖2公顷多的速度,十天左右就能收完。合作社理事长王永财眼睛笑成月牙:“算算账,收入指定比以前好!” 青薯二号、九号,民薯二号这些“马铃薯家族”成员,亩产3500至4000斤,小个头的直奔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等地的粉条厂成为“原料侠”,商品马铃薯则扎根本地市场,沿着民和县周边“跑销路”,分级销售模式让马铃薯流通一路顺畅。

马铃薯产业还带动了当地村民就业。管理人员王三德是本村人,长期在合作社务工,每月工资3000元;临时参与挖马铃薯的村民,每天能拿到120元工钱;村上的脱贫户李泰勇负责开车运输,日收入200元。

北山乡副乡长苗荣表示,全乡今年马铃薯种植面积达573.33公顷,预计产值超过1600万元,同时带动240多名群众实现季节性务工,真正实现了“产业增收+就业创收”。目前,北山乡依托“6园+9带+N基地”的产业布局,正在高标准建设万亩马铃薯标准化试点基地,下一步计划重点打造“北山乡洋芋”特色品牌,推动洋芋销售从区域市场走向全省市场。

与此同时,民和县总堡乡总堡村的红甜菜也进入了采收季。外地种植户李仁和是当地红甜菜种植的带头人,今年他个人种植了30多公顷,还联合当地的12家合作社,共同种植了66.67公顷红甜菜。

据李仁和介绍,他去年就开始在总堡乡试种红甜菜,当时面积只有13.33公顷,今年逐步扩大了规模。这种红甜菜色素含量高,主要用于保健品、食用染料及茶饮等产品生产,市场需求稳定。红甜菜的种植周期约四个月,每年4月下旬播种,8月开始采收,今年亩产普遍超过5吨,最高达到7吨。

目前,总堡乡已形成红甜菜初加工产业链,采收后的红甜菜经过清洗、切块、烘干等工序后,干品每吨售价8500元,鲜品与干品的转化比例约为8:1。按此计算,种植红甜菜每亩纯利润约1000元。而且红甜菜种植技术要求不高,适合当地农户操作,加上当地地处高原昼夜温差大的气候条件,种出的红甜菜农残低、色素含量更高,品质有保障。

在带动农户增收方面,总堡乡红甜菜产业采取了多项措施。土地流转费每亩500元,今年仅务工工资就支出20万元;种植户提供种子,并在采收后直接收购,解决了农户的后顾之忧。

据统计,今年红甜菜产业带动周边34户共78人务工,人均年增收约0.5万元。总堡乡乡长张海军表示,下一步将在今年示范种植的基础上,逐步扩大红甜菜种植面积,并进一步完善“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种植模式,强化联农带农机制,通过加强良种选育和农技培训,提升红甜菜品质和农户种植水平。同时,总堡乡还将同步推进玉米大豆套田、总堡葱、供港冷凉蔬菜等特色产业发展,多渠道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近年来,民和县以特色作物种植为锚点,通过土地流转、“统种共富”、“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创新,既破解了农产品存储、销售难题,又构建起“产业增收+就业创收”的双增收体系。

从北山乡的马铃薯到总堡乡的红甜菜,民和县的秋收不仅是一场丰收的盛宴,更是当地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两种作物虽不同,却同样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也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活力。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和品牌建设的推进,未来民和县的特色农业将迎来更大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更坚实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