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实习记者 安雪晶 摄影报道
在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地处海拔2400米的干旱浅山区,总面积123.4平方公里的巴州镇,曾面临着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等发展困境。然而,就是在这片生态脆弱的土地上,巴州镇干部群众用智慧与汗水,共同浇灌出“全国文明村镇”的文明之花。
清晨,初升的阳光洒在巴州镇的村道上,保洁队长崔玉花已经带着队员们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扫帚划过路面的沙沙声,和着鸟鸣,奏响了小镇清晨最美的乐章。
崔玉花一边利落地清扫着路边的落叶,一边笑着说:“看到镇子一点点变好,我们大家打心底里高兴。现在镇上有什么事,我们保洁队都是第一个冲在前面。”
在巴州镇,党建引领文明实践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翻开镇里的工作台账,可以看到自创建工作开展以来,镇党委召开专题会议28次,组织集中学习45次,开展党员培训60余场。这些数字背后,是一套完善的“镇、村、网格”三级责任体系在高效运转。
其中,“党员责任区”的设立,让党组织的神经末梢延伸到了每家每户。“去年我们反映村里的垃圾清运不及时,第二天就有党员上门了解情况,第三天就开始实施新的清运方案。”村民赵桂英深有感触地表示:“这样的办事效率,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党组织的温度。”
据统计,近年来巴州镇累计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380余件。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像细密的针脚,缝纫起党心与民心,为文明创建铺就了最坚实的基石。
走在今天的巴州镇,农户庭院绿树成荫,房前屋后干净整洁。很难想象这里曾经面临环境整治的难题。赵桂英作为保洁队的一员,她对镇上的变化感触颇深:“现在街道干净了,大家看着也舒坦。”
这种改变,源于巴州镇探索出的“专常结合、平战一体”保洁模式。每天,86名专职保洁员负责日常清扫;每周,村干部、护林员等力量也会加入,开展集中整治。更值得一提的是,巴州镇创新性地将巴一村和巴二村的保洁员整合成联合小队,专门负责主干道的早晚清扫。
“这套办法不仅让环境保持整洁,更让干部群众的心贴得更近。”巴州镇党委书记何海云说,每周大扫除时,村干部和群众一起劳动,这就是最好的沟通和动员。
在巴州镇,“五星级文明户”的牌子是家家户户向往的荣誉。记者了解到,该评选围绕“爱党爱国、遵纪守法、勤劳致富、家风文明、环境卫生”五个方面设定标准,严格实行“三评两审一公开”程序。
实行动态管理,不是一评定终身,每年复核,表现下滑的摘星。更重要的是,将评选结果与“道德积分”、信贷支持等挂钩,让文明户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而移风易俗带来的新风尚,在巴州镇也是处处可见。上宣村的张大妈对此感触很深。2023年,张大妈为儿子操办婚事时,总支出高达35万元,光是彩礼就有28万元,再加上“三金”和婚宴等开销,几乎掏空了家底。一年后,同村的李玉兰(化名)家也办婚事,在村红白理事会的耐心劝导下,总花费控制在了15万元以内。彩礼降到了8万元,符合村规民约的要求,婚宴和仪式也都从简,省下的钱让小两口创业有了启动资金。红事支出终于从“天价”回归了“理性”。
白事的变化同样喜人。以前,村里办丧事大操大办,流水席摆上三五天是常事。祁家村的张秀梅(化名)2021年为父亲办丧事,花了近5万元。如今,在“厚养薄葬”新风的倡导下,同村的马沙里号(化名)为母亲办丧事,全程由红白理事会协助,总花费仅2万元。
文明新风不仅在于“破旧”,更在于“立新”。目前,巴州镇已累计评选出1533户五星级文明户。在这些文明家庭的带动下,一股“我为人人”的志愿服务新风也在巴州镇悄然兴起。
为了更好地服务百姓,巴州镇也打造了属于自己的品牌——“巴音盒”品牌。该品牌通过“点单式”服务,将理论宣讲、为老关怀等直接送至千家万户,以30余次活动、1500余人次的参与,让文明新风吹遍了巴州镇。
胡家村的白生旭就是其中一个实实在在的受益者。以前,白生旭只种小麦和玉米,看天吃饭,年景好时一年纯收入也就2万元左右。后来,在驻村工作队员的帮扶和指导下,白生旭找到了新路子,开始大力发展百合产业。
如今,白生旭的百合种植规模已经达到了12.67公顷,收益比以前翻了好几倍。腰包鼓起来的同时,还带动了村里不少乡亲一起种植百合,让大家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增收,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数据显示,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较上年增长5%,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8.2%。在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百姓的“钱袋子”也渐渐鼓了起来。
站在“全国文明村镇”的新起点上,何海云信心满满,他告诉记者,巴州镇将继续推动创建工作从“集中攻坚”向“常态长效”转变,通过实施“文明细胞”激活工程、“智慧治理”赋能工程、“品质生活”提升工程,让群众获得感从“环境美”向“生活美”深化。
从旱塬山村到文明小镇,巴州镇用实践告诉我们:只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用真情打动群众,用实干赢得民心,文明的种子就能在任何土壤中生根发芽,绽放出最绚烂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