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璐 摄影报道
在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隆治乡铁家村,提起三红莲的名字,乡亲们总会竖起大拇指。这位身形微胖、个头不高,脸庞因长期劳作透着健康黑红色的农村妇女,没有婀娜的身姿,却用30余年的坚守,为3位残疾亲人撑起一片晴空。她用日复一日的悉心照料,诠释着“孝老爱亲”的真谛,先后荣获2023年第三季度“青海好人”称号、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成为高原大地上一道温暖的道德光芒。
九十年代初,年轻的三红莲经人介绍认识了铁家村青年铁汝红。当得知男方家中有两位残疾人——从小因病失明的叔公和因高烧瘫痪的小姑子时,哥哥坚决反对这门婚事,担心她嫁过去会一辈子受累。但在母亲“做人要以善为先”的劝说下,善良的三红莲还是不顾劝阻,毅然嫁进了这个贫寒的家庭。“当时没想太多,就觉得他们家人不容易,能帮一把是一把。”回想当年的决定,三红莲的语气平淡却坚定。
新婚燕尔,三红莲便迅速进入了“多重角色”。每天清晨天不亮,她就起床收拾庭院,随后端来温水,小心翼翼地给失明的叔公洗脸、喂水,再转身为瘫痪在床的小姑子穿衣、喂饭、喂药。
换洗脏衣物、擦洗身体、清理污物,这些繁琐又辛苦的活儿,三红莲做得细致入微。丈夫铁汝红在外务工挣钱,婆婆操持部分家务,年轻的三红莲把家里的照料工作打理得井井有条。“那时候虽然累,但看着叔公能安稳起居,小姑子能露出笑脸,就觉得有奔头。”三红莲说。
随着两个孩子的出生,给这个清贫的家庭增添了欢声笑语。儿子活泼好动,女儿乖巧懂事,看着孩子们健康成长,三红莲觉得生活正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在女儿铁青青出生不久后,婆婆突患重病,经全力救治仍不幸瘫痪。一时间,家里不仅多了一位需要照料的病患,还少了一个重要劳动力,积蓄也因治病消耗殆尽,原本稍有起色的生活再次陷入困境。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三红莲没有抱怨,只是悄悄擦干眼角的泪水,把更多的责任扛在肩上。从此,她每天的作息表变得更加紧凑。清晨五点起床,先照料叔公和小姑子洗漱进食,再为婆婆翻身擦身、更换被褥,做好一家人的早饭;白天除了耕种四五亩农田,种着玉米、小麦等口粮作物,还要每隔两三个小时就回家查看三位亲人的状况,喂水喂药、处理生活需求;晚上安顿好所有人入睡后,再借着灯光缝补衣物、收拾家务,常常忙到深夜。
“我这辈子最感激的就是我的妻子。”铁汝红提起妻子,眼眶总是泛红。他记得有一次清晨下班回家,看到三红莲眼眶红红的,追问之下才知道,瘫痪的婆婆因身体不适发脾气,把刚做好的早饭打翻在地,滚烫的粥溅到了她的手上。铁汝红心疼不已,抱着妻子连连道歉,可三红莲只是摇摇头说:“妈不是故意的,她生病了心情不好,我没事。”当天傍晚,铁汝红特意提前回家,想亲自给母亲送饭,却发现三红莲早已温柔地喂老人吃完了饭,正拿着毛巾轻轻擦拭老人的嘴角。那一刻,铁汝红的心里五味杂陈,既有愧疚,更有对妻子深深的敬佩。
照料三位行动不便的亲人,让三红莲彻底失去了回娘家留宿的机会。成婚近30年来,她无数次回娘家探望,却从来都是当天往返,哪怕娘家并不算远。“家里人离不开人,哪怕离开一会儿都不放心。”有一次,娘家母亲生病住院,三红莲心急如焚,可安排好家里的一切赶到医院时,已是傍晚时分。陪母亲聊了一会儿,眼看天色渐暗,她又匆匆赶回家中,生怕三位亲人没人照料。就连下地干活,她也总是掐着时间,每隔一小时就往家里跑一趟,确认亲人安好后再继续劳作。
2013年,在政府奖励性住房项目的支持下,铁汝红家新盖了几间宽敞明亮的砖房。让乡亲们没想到的是,三红莲和丈夫没有搬进新房,反而把新房让给了双目失明的叔公居住。“叔公眼睛看不见,新房采光好、地面平整,住着更方便安全。”夫妻俩则继续住在庄廓院角的偏房里,一住就是多年。
在三红莲的悉心照料下,失明的叔公衣着总是整洁得体,短短的板寸头打理得一丝不苟,胡子剃得干干净净,面色红润有光泽。邻居们都说:“要不是三红莲照顾得好,老人哪能活得这么体面。”
时光荏苒,孩子们在三红莲的言传身教下茁壮成长。儿子从小就学着帮母亲给太叔公端水、给姑姑翻身,长大后毅然报名参军,成为一名光荣的海军战士,在万里海疆守护家国;女儿铁青青看着母亲常年操劳,早早便懂事地分担家务,“妈妈是个很伟大的人,小时候看着照顾小爷爷、奶奶和姑姑,我就下定决心,长大后要多帮帮家里。”如今,铁青青刚毕业就顺利找到工作,空闲时候都会第一时间回家,帮母亲分担农活和家务。
这些年,生活的苦难从未间断,但温暖与希望也始终相伴。民和县民政局、妇联以及乡政府得知三红莲家的情况后,给予了他们全家无微不至的关怀,不仅帮他们申请了各项福利政策,还经常上门慰问,了解生活需求。“虽然日子辛苦,但政府和乡亲们都很照顾我们,我们心里很感激。”三红莲的话语里满是感恩。
随着岁月流逝,三位被照料的亲人先后离世,而铁汝红也因年纪渐长,在家休息养老。如今的三红莲,终于可以稍微松口气,种着几亩农田,偶尔打打零工,儿子在海军服役一切顺利,女儿上班稳定,一家人的日子渐渐步入正轨。“现在挺好的,孩子们都有出息,吃喝不愁,丈夫也能在家陪着我。”说起现在的生活,三红莲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轻松笑容。
“在村里,只要提起‘好媳妇’,大家首推的就是三红莲。”铁家村村委会主任感慨地说,30多年如一日照顾三位残疾亲人,换了别人很难坚持下来,“村上有好政策,我们总会优先考虑她家,这是她应得的。”在他看来,三红莲的事迹不仅感动着乡亲们,更成为村里孝老爱亲的榜样,带动着越来越多的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三十载寒来暑往,三红莲用一双勤劳的双手,托起了一个特殊家庭的希望;用一颗善良的心,温暖了三位残疾亲人的人生。她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平凡的生活中书写着不平凡的坚守;没有豪言壮语,却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孝老爱亲”的深刻内涵。
如今,50岁的三红莲依然保持着勤劳朴实的本色,每天打理着农田,照顾着家庭,脸上始终带着温和的笑容。她的事迹像一粒种子,在河湟大地上生根发芽,传递着温暖与力量,让道德的光芒照亮更多人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