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今日民和
海东日报| 马进才:禹王峡里的“绿色守望者”
来源:    时间:2025年10月21日    
图片

图为马进才和他种下的第一棵树。

□本报记者 郝志臻 摄影报道

清晨的阳光刚翻过禹王峡的山尖,就把细碎的金光洒在黄河水面上,也洒在了山坡那个熟悉的身影上。

76岁的马进才拄着根磨得光滑的木杖,裤脚沾着带露的草屑,鞋缝里嵌着湿润的泥土,正站在光影交错的树影间,目光缓缓扫过眼前的一片绿意,眼神里满是温柔,像是在端详一群晒着太阳的孩子。

这片马进才守护了20余年的土地,位于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中川乡峡口村,是黄河流经青海的最后一道峡口,因流传着大禹治水的传说而得名禹王峡,如今也是三川黄河水利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的马进才,依旧每天雷打不动地在禹王峡里转悠。有人打趣说:“马叔,现在您是‘名人’了,该歇着享享福啦!”他听了总笑着摆手:“啥名人不名人的,这些树、这峡沟,才是我的牵挂。一天不来看看,心里就空落落的。”这话里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藏着他与禹王峡28年的不解之缘,藏着一片荒山变绿洲的动人故事。

时间倒回到1993年,那时的禹王峡还只是黄河岸边一片光秃秃的荒坡。山坡上满是碎石子,别说种树,就连野草都长得稀稀拉拉。

马进才出生在黄河岸边,成长在禹王峡里,闲时总爱来峡里转转,看着光秃秃的山梁被正午的太阳晒得发白,再瞧瞧过往行人爬坡时汗流浃背、连处遮阴地都没有的模样,心里渐渐冒出个念头:“要是能在这山上种些树,既能挡挡太阳,也能给黄河岸边添点绿,多好啊!”

这个念头一旦扎了根,就再也拔不掉。1994年春天,45岁的马进才从自家院子里挖了一棵小山杏苗,抱着尝试的心态,在禹王峡半山腰的一处缓坡地栽下了这棵山杏幼苗,踏上了植绿之路。

那会儿没有路,马进才就踩着碎石慢慢往上挪;没有水,他就从4公里外的黄河边挑水,一趟下来,肩膀被扁担压得通红,脚也磨出了水泡,可他从没喊过一声苦。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马进才的艰苦付出和精心呵护下,这棵山杏苗奇迹般成活了,并在来年春天,开出了粉色的山杏花。首株成活,极大地鼓舞了马进才植绿的信心和劲头。

就这样,马进才成了禹王峡里唯一的“植绿人”。春天,他顶着料峭的寒风栽树苗,手指冻得发紫,就往怀里揣一会儿,暖和了再接着干;夏天,烈日把山坡晒得发烫,他就趁着清晨和傍晚凉快时上山,中午躲在石头后面啃口干馍、喝口凉水;秋天,他要给树苗松土、剪枝,防止病虫害;冬天,他又要扛着柴草去给树苗裹“棉衣”,抵御严寒。

起初,不少村民觉得他“傻”。“这荒坡石头多、土少,种树根本活不了,纯属白费力气!”还有人说:“就算树种活了,又不能当饭吃,你这么折腾,图啥?”

马进才不辩解,只是用行动回应——别人休息时,他在山上种树;别人闲聊时,他在挑水浇树。慢慢地,村民们发现,那些原本被认为“活不了”的树苗,竟然真的冒出了新芽,长出了新枝。

就这样,一年又一年,马进才像一头老黄牛,默默在禹王峡里耕耘着。28年里,他走坏了50多双布鞋,磨破了30多件衣服,扛坏了10多把锄头,累计栽下1万多株树苗,累计绿化治理荒山100多公顷。

伴随着禹王峡的见绿,民和县三川黄河水利风景区项目也在2013年动工建设,位于中川乡峡口村的禹王峡被纳入景区规划,滴灌工程铺到了山坡上,栽植了大批的国槐、丁香、樱花、油松等生态景观树木,曾经的荒峡,渐渐有了景区的模样。

不用再背着水桶、扛着树苗上山,但马进才依旧没闲下来,主动向景区申请当起了义务护林员。每天清晨,他沿着熟悉的山路巡护,看到有树苗枯萎了,就及时浇水;看到有人随手扔垃圾,就弯腰捡起来,还不忘叮嘱一句“要爱护环境”;看到有游客在树上刻字,他就耐心劝说,把树木当成“朋友”一样介绍给大家。

随着景区知名度越来越高,来游玩的人也多了起来,马进才又多了个“义务讲解员”的身份。他把自己知道的禹王峡传说、黄河故事,都一一记在心里,游客有需要,他就免费领着大家逛,从大禹祭祀台讲到大禹脚印,从黄河奇石讲到山上的每一棵树。

“这棵国槐是2000年种的,那年天旱,我天天来浇水,它才活下来;那片花椒树是2015年跟村民一起种的,现在每年还能结不少花椒,给景区添了不少收入。”讲起这些树的故事,马进才眼里满是光彩,仿佛在讲述自己孩子的成长经历。

如今,76岁的马进才,腰杆不如从前挺直,走路也需要拄着木杖,但他依旧每天往禹王峡里跑。

2021年度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最美志愿者、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好人”等多项荣誉(证书),被马进才整齐地码放在家里的抽屉里,偶尔拿出来看看,又很快收回去。

今年,马进才再次获得第五届青海省道德模范奖。面对新的荣誉,他说:“这个荣誉不是给我一个人的,是给守护禹王峡的每一个人。只要我还走得动,就会一直守着这里,看着这些树长得更高、更壮,看着禹王峡的绿越来越浓。”

夕阳西下时,马进才又沿着山路往山下走,木杖敲击地面的“笃笃”声,在峡沟里轻轻回荡。身后的山梁上,绿树成荫,黄河水泛着落日的金光静静流淌,余晖洒在他的身上,也洒在这片位于峡口村的绿洲上。

这个平凡的老人,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日复一日的坚守,诠释了“坚守”与“热爱”的意义,成为禹王峡里最动人的“绿色守望者”,也成为青海大地上道德力量的生动注脚。

记者手记:跟着马进才老人走在禹王峡的山路上时,我总忍不住去看他的眼睛——那是一双被岁月刻上皱纹,却因草木与流水愈发清亮的眼睛。他能叫出每片树林的“辈分”,说出每棵老树的来历,就像熟悉自家亲人的脾性。

这片位于黄河出青海前的最后一道峡口,如今却因他28年的坚守,成了缀满绿意的生态屏障。当老人指着一株碗口粗的山杏说“这是我栽的第一拨树里活下来的”时,风正好穿过枝叶,沙沙作响,像是在应和他的话。

人们总说“伟大出自平凡”,在禹王峡的光影里,我真正读懂了这句话。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伟业,马进才只是把“想让荒山变绿”的念头,种进了日复一日的时光里。他的坚守,就像黄河岸边的树,沉默却有力量,不仅染绿了荒坡,更在人们心里种下了关于责任与热爱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