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璐
松树乡的青年鸡在自动化鸡舍里啄食欢鸣,隆治乡的生猪在标准化圈舍中茁壮成长……走进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传统养殖业彻底摆脱了“靠天养畜”的桎梏,迈向“科技兴农”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畜禽养殖也蜕变为撬动农业提质、农民增收、乡村繁荣的“金钥匙”。
阳光透过民和县松树乡店子村青年鸡养殖场的玻璃窗,洒在整齐的层叠式鸡笼上。刚走进场区,便颠覆了记者对养鸡场的固有印象——没有刺鼻的粪臭味,不见乱飞的蚊蝇,只有自动投喂机运转的轻响。
机械臂精准撒下饲料,雏鸡叽叽喳喳地探头啄食;温控系统将室温稳稳锁定在28℃,清污履带悄然带走废弃物……每道工序都透着现代养殖的“智慧范儿”。
“这批鸡苗刚进场三天,得盯着温湿度,差一度都不行。”青海润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虎成蹲在鸡笼旁,眼里满是笑意:“现在存栏4.5万多只,附近十五六个村民在这儿上班,每月工资三四千,村集体每年还能分60多万元。明年计划出栏60万只,到时候能带动更多人‘靠养鸡致富’。”
这家养殖场不只是“自己挣钱”,更当起了乡亲们的“致富带头人”。每年向松树乡及周边农户供应8万羽优质土鸡苗,技术员还会上门手把手教防疫、喂料技巧。
“以前养鸡全凭经验,100只鸡苗活不了一半儿,现在跟着技术员学,成活率能到九成五!”拿到鸡苗的马师傅算起了致富账。
松树乡副乡长李剑峰接过话头:“蛋鸡项目投产后,和周边村庄形成了‘育雏—产蛋’产业链,下一步还要延伸加工环节,让养殖产业成区域发展的‘硬支撑’。”
与此同时,民和县隆治乡铁家村的畜康养殖专业合作社里同样热闹。总投资900多万元的基地占地6000多平方米,标准化猪舍排列得像整齐的“营房”,通风口、消毒室、粪污处理池一应俱全。
“全乡一年能出栏8000多头猪、1万只羊、300头牛,不少农户靠养殖脱了贫、致了富。”隆治乡畜牧兽医站站长李清德指着新规划的空地,语气里满是期待,“现在我们正申请乡村振兴基金建新项目,建成后能养2000多头猪,到时候不仅能扩大规模,还能搞粪污还田,让‘养猪场’变成‘循环致富场’。”李清德说。
特色养殖能“畜”势勃发,离不开民和县的精准“滴灌”。近年来,民和县聚焦“产业振兴”核心,探索出“村集体+合作社+农户”“企业+基地+农户”等多元模式,布局民和县李二堡镇帮岭村特色养殖等60个重点项目,推动牛羊、蛋鸡、冷水鱼等品类规模化发展。
一组亮眼数据印证着成效:截至今年5月底,民和县生猪存栏完成年度目标的114%,家禽存栏更是超额完成354%,肉、蛋、奶产量均过半,养殖业已然成了县域农业经济的“顶梁柱”。
从松树乡到隆治乡,从分散养殖到抱团发展,从传统喂养到科技赋能,民和县的特色养殖业正以多点开花、链式发展的态势,让“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图景愈发清晰。待到2025年末畜牧业目标全面达成时,这方土地上的禽畜欢鸣,必将奏响更嘹亮的乡村振兴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