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今日民和
海东日报| 满坪镇用“绣花功夫”织就宜居新图景
来源:    时间:2025年10月10日    

□本报记者 郝志臻 通讯员 李旦增尖措

深秋的清晨,身着深蓝制服的城管队员小斗已穿梭在街头。他胸前的执法记录仪闪烁着微光,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快步走向一名正将货物摆上人行道的摊贩,轻声亮证劝导:“您好,请把摊位挪到指定区域,麻烦您配合一下!”

这一幕温情的画面,正是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满坪镇用“绣花功夫”精耕集镇管理、推进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的生动写照。近年来,满坪镇始终把集镇管理与人居环境整治当作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民心工程”,锚定“集镇规范、安置提档、村庄焕新”三大目标,铆足力气推动乡村环境实现从“一时干净”到“长久美丽”、从“单点亮眼”到“全域焕新”的华丽转身。

集镇的“面子”靓不靓、“里子”实不实,成了检验基层治理精度与温度的直观窗口。针对流动摊贩“难管、易乱”的问题,将百货市场打造成集中经营区,通过新增80个摊位,让摊贩们“有处可去、有规可依”;联合多部门拆除12处乱搭乱建的棚亭,清理50多个占道摊点,让原本拥挤的街道重新变得畅通无阻,行人出行更安心。

随着易地搬迁群众陆续入住新家,满坪镇筑起“源头管控+动态清零”的防护网,守护安置区的长久宜居。在安置点,5处建筑和生活垃圾临时堆放点规划得整整齐齐,“谁装修、谁清运”的责任清单清晰明了;镇城管队员与村两委干部组成巡查队,一次次穿梭在楼栋间,累计查处15起违规行为,通过签订承诺书、限期整改的方式,让“垃圾乱堆”的现象销声匿迹。

新建道路更是坚持“路通即净”的标准,施工余料当天清理,专人每天清扫路面的渣土淤泥,排水沟同步疏通。“以前总担心刚搬进来的新房,没多久就变成‘垃圾场’,现在好了,镇上不仅配了保洁员,还放了垃圾箱,巷道里干干净净、亮亮堂堂,住得心里真舒坦!”搬迁户马大爷坐在自家门口,看着整洁的环境,脸上满是满足的笑容。

康格达山脚的青翠草木,到山庄村道的干净整洁,一场“三清三改”的绿色革命正在满坪镇15个村庄蓬勃开展。每个村都配齐了电动清运车和60个垃圾箱,搭建起“户清理、村收集、镇转运”的垃圾处理体系,每天能及时清运20余吨垃圾。

长效管理的秘诀,藏在动态保洁机制里。党员带头清扫,公益岗分片负责,村民轮流值班,每周一次的集中大扫除从不缺席;公路沿线、河道沟渠纳入网格巡查范围,12处小微黑臭水体被清理得干干净净,旱厕改造、道路硬化、风貌提升同步推进,村庄面貌一天一个样。“以前是干部在前面干,群众在旁边看,现在大家都主动上手,跟着一起干,看着村子变美,心里都高兴!”满坪镇河口村党支部书记王发平说起这些变化时,话语间满是自豪。

满坪镇的环境蝶变,离不开制度的坚实保障,更少不了群众的主动参与。三级网格责任体系层层压实,镇领导分片督查,把问题解决在一线;村党支部书记带头指挥,跟着大家一起干;网格员走家入户动员,把整治理念送到村民心里。倡议书、广播宣传、微信群通知……多种方式齐上阵,慢慢唤醒了村民的参与热情,让“干部干、群众看”的旧局面,变成了“干部群众一起干”的新局面。如今,群众的内生动力,已成了满坪镇环境持续提升的最强劲引擎。

改善人居环境,对满坪镇而言,从来不是“一阵风”的事,而是一场关乎民生福祉、乡村颜值的持久战。集镇的规范有序、安置区的洁净如新、村庄的步步皆景,每一处变化里,都缝着基层干部的匠心与汗水,更绣着万千村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未来,满坪镇还将继续以“绣花”般的细心、耐心,把宜居图景织得更密、更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