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今日民和
海东日报| 作风建设守初心 实干笃行惠民生——民和县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综述
来源:    时间:2025年10月10日    

□本报记者 郝志臻 张璐

自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以作风建设为突破口,将学习教育作为修复政治生态、重塑干部作风、回应群众期待的重要抓手。民和县锚定“学思想、转作风、办实事、促发展”目标,把理论学习、问题查摆、整改落实与民生改善、经济发展、基层治理紧密结合,用干部作风的“实”换取群众心中的“暖”,用制度建设的“硬”保障发展环境的“优”,让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在民和县落地生根,让作风转变的成效体现在群众的笑脸里、发展的实绩中。

高举旗帜明方向 靶向施策筑根基

“作风建设是永恒课题,既要抓常抓长,更要落细落实!”民和县委始终将作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深知优良作风是凝聚民心、推动发展的重要保障。为进一步巩固拓展作风建设成果,提升干部队伍战斗力,民和县以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重要契机,主动谋划、精准发力,将其作为优化政治生态、提振干部精气神的关键抓手,精心构建“三措联导、三学联动、三字并重、三个结合”的立体化推进体系,为学习教育明确目标路径、筑牢实施根基,确保各项任务扎实推进、取得实效。

民和县委主动扛牢主体责任,6次召开专题会议擘画部署,抽调39名骨干力量组建工作专班,划分5个联络小组分片包联,开展精准指导253次,确保学习教育“不偏航、不走样”;针对县级班子、乡镇村社、医院学校等8大领域党组织的不同特点,量身定制《重点任务指南》,为每个党组织明确清晰“路线图”与具体“任务书”。县级领导更是带头下沉一线,30次讲授专题党课,以“穿透式”调研直抵矛盾现场、收集群众诉求,带动全县形成“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的强大声势。

在理论学习上,民和县创新“三学联动”模式,让学习教育覆盖到每一名党员。县委常委会发挥“领头雁”作用,通过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研讨、读书班集中研学等形式引领学习热潮;各级党组织依托“三会一课”,组织党员定时集中学、利用闲余自主学,确保学习“不断线”;针对年轻干部、离退休党员、流动党员等特殊群体,通过专题培训、“固定+灵活”学习、“一对一”联络等方式精准施策,设立17个流动党员服务点,定期推送学习资料,确保1.6万名党员“不漏学、不掉队”,推动理论学习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深度跨越。

民和县始终坚持开门搞教育,把群众意见作为改进工作的“风向标”。畅通12345政务服务热线、意见箱等6大群众诉求渠道,选聘60名县级社会监督员,广泛收集“简化政务服务流程”“加强公立医院特色专科建设”等意见建议241条;各级党组织严格对照“28+10”和“五个进一步到位”要求,结合纪检监察、信访反映等线索,深入查摆作风建设、履职尽责等方面的突出问题1408条,建立“三签字”“双把关”审核机制,对查摆出的问题不回避、不遮掩,从实从细制定整改措施,以较真碰硬的态度推动问题根源剖析到位、整改方向明确到位,为全县党员干部敲响纪律与责任的警钟。

以案为鉴敲警钟 清风劲吹荡尘埃

为彻底扭转部分干部“小事小节论”“行业特殊论”的错误认知,民和县以案例为镜、以纪律为尺,构建起全覆盖、常态化的警示教育体系,让纪律规矩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

为了让警示教育入脑入心,民和县先后举办6次全县警示教育大会,组织9200名党员干部走进廉政基地接受沉浸式教育,900名科级干部和重点岗位人员旁听职务犯罪案件庭审,在法庭的庄严氛围中感受法律威严;对60名“三类干部”及家属开展家庭助廉活动,以“干部+家属”双向监督,筑牢拒腐防变“家庭防线”。如今,“聚餐应酬少了,陪伴家人多了”成为干部家属的共同心声,“不敢吃、不想吃、不能吃”的思想自觉在全县蔚然成风。

全县聚焦“一把手”监督,制定正负面履职清单,从“五个不直接分管”“不插手项目”等方面划定红线;针对干部“八小时外”监督薄弱点,梳理19条负面清单,完善干部监督联席会议制度,成员单位互通问题线索10条,织密“全方位、无死角”的监督网络。专项整治中,发出纪律提醒5轮次,针对“营养餐”资金、医保基金、农村“三资”管理等民生领域,开展督导检查20余次,严肃查处群众身边“蝇贪蚁腐”问题,让群众感受到监督的“温度”与纪律的“硬度”。

在学习教育的过程中,民和县始终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修订完善《党员干部“八小时外”负面清单》《干部教育培训管理办法》等10项制度,推动各乡镇各单位健全内部管理制度178项,构建起覆盖县、乡、村三级的作风建设制度体系。如今,从项目审批到民生服务,从干部考勤到公务接待,制度的“笼子”越扎越紧,“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成为全县上下的行动自觉。

民生为本践初心 实干担当暖民心

“以前送外卖找楼栋,像在‘迷宫’里打转,现在小区有了导向图,楼栋号亮堂堂,送餐效率提高不少!”民和县一位外卖小哥的感慨,道出了民和县以学习教育成效惠及群众的生动实践。始终把“为民办实事”作为学习教育的落脚点,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用一件件民生实事的解决,让群众感受到作风转变带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

针对民和县城80个老旧小区楼栋标识褪色、位置隐蔽问题,全县积极实施“小区亮牌”工程,更新楼栋号、单元号标识,在50个小区设置“骑手导向图”,张贴120处温馨提示;聚焦群众“办证难”,为17个小区6378户开通办证通道,已办理1816户;化解新垣城二期“一房多卖”问题48套,让积压多年的“心病”得到根治。在民和县中川乡金田新村避险搬迁安置点,党群服务中心下设物业办公室,完善16项管理制度,安装50余处监控,打造“一站式”办事大厅,村民杨忠才笑着说:“有诉求找乡干部,很快就能解决,搬迁后的日子比蜜甜!”

面对9年未交房的宏鑫阳光城项目,民和县委成立专班攻坚,完成135户业主房款确认、房号认购;针对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实行县级领导包抓,956户搬迁户中,分散安置完工99户、购房安置完成225户、集中安置全部完工,让群众住上“安心房”;为保障农民工权益,为1034名农民工追回薪资1781.6万元,用“硬核”举措守护劳动者的钱袋子。在乡村振兴战场,4个交通项目施工进度达75%,燕官公路民和段完成61.03%,全县优良路率提升至44.48%,一条条水泥路通村达户,串联起乡村振兴的希望。

民和县聚焦教育公平,推动县城初高中“阳光招生”,解决基础教育突出问题22件;加强“校园餐”监管,检查学校、供餐企业295次,整改问题33条;在医疗领域,推动4家医院纳入全省临床检验结果互认范围,为患者节省费用15.09万元,补发“雨露计划”助学补贴8.95万元;倡导“丧事简办”新风尚,411处宗教活动场所实现移风易俗制度全覆盖,让文明新风浸润城乡。夏季文化周、电音节等活动接连举办,桃花源街市日均人流量突破2万人次,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大城市般的夜生活”,文化获得感节节攀升。

如今的民和县,干部作风持续转变,民生福祉不断增进,发展动能加速积聚。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全县累计解决民生问题518件,信访事项办结率、群众满意率大幅提升;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招引项目5项总投资54.87亿元,年度签约任务完成率达161.38%;乡镇履职事项清单编制完成,118项基本履职、135项配合事项、143项收回事项厘清权责,基层治理效能显著提升。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奋斗脚步从未停歇。民和县将持续巩固学习教育成果,聚焦“五个进一步到位”要求,在思想认识上再深化、监督执纪上再发力、制度建设上再完善、为民服务上再提质,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与执着,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地生根,让清风正气成为民和县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让群众在作风建设的持续深化中,收获更多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