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鲁亚娟 实习记者 安雪晶 摄影报道
在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土地是会“说话”的。它曾用干裂的伤口,诉说着“靠天吃饭”的无奈;如今,它用金黄的玉米和饱满的豆荚,吟唱着科技兴农的赞歌。而听懂这片土地语言的人,是邓锋震。29年来,他的身影是田埂上最熟悉的风景,正是他带领乡亲们用技术改写了这片干旱山区的农业命运。
1996年,邓锋震参加工作,在一次次下乡与土地接触、与农民对话中,这片土地的严峻现实深深触动了他。作为青海的农业大县,民和县近七成耕地为干旱山区,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十年九旱的自然条件,让农民忙忙碌碌一整年却收获甚微。
“得让农民有所收获。”面对这片急需破局的土地,邓锋震暗暗立志。
2008年,邓锋震进入民和县农业农村和科技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民和县农业技术也翻开了新的一页。从甘肃省培训学习回来后,他带回来一项新的技术——全膜双垄集雨栽培技术,并尝试着在民和山区推广。
然而,迎面而来的是一盆盆冷水。“年年收成都不好,哪还有钱买地膜?”“听都没听过的法子,能靠谱吗?”“一层薄膜,还能让地里长出金疙瘩?”……乡亲们的质疑声,句句都砸在邓锋震的心上。
邓锋震理解农户的顾虑,改变现状的第一步是建立信任。那段时间,邓锋震一头扎进村里,挨家挨户地走,掰开揉碎地去解释全膜双垄集雨栽培技术跟传统种植技术的区别。他在田垄上打下包票,弯下身子手把手地教农民种植技巧。
2008年,全膜双垄集雨栽培技术在民和县推广,转导、李二堡、隆治、新民、官亭、川口、北山7个乡镇用这项技术种植310公顷农作物,年底增产效果十分明显,玉米平均每亩产量达到500公斤,产秸秆2500公斤,与当地小麦种植相比,增产310公斤,增收358元;马铃薯每亩平均产量达到2200公斤,增产1200公斤,增收420元。
一张地膜,彻底打破了农民“靠天吃饭”的宿命,让干旱山地里种出了千斤粮,老百姓种粮的积极性高起来了,对待新技术的态度也从怀疑转为信服。
2023年,邓锋震及其团队在全面推广传统间作、套种和全膜栽培技术推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了一季双收种植模式——全膜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通过缩小株距、扩大间距、分带施肥等技术应用,实现了同时段每亩玉米产量稳中有增,还能多收一茬大豆,一地两收的目标。
与推广全膜栽培技术遭受的冷遇不同,全膜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深受群众欢迎。“之前的地膜技术让我们尝到了甜头,这次肯定差不了!”“现在种地,可不能光低头拉车,还得抬头看路,跟上新技术啊!”技术带到田垄上后,乡亲们你一言我一语,话语里满是信任与期待。今年,民和县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3333.33公顷,遍及19个乡镇167个村。
秋收时节,民和县古鄯镇夏家河村种植户李海清刚刚收完套种在玉米地里的大豆。“今年玉米产量没受影响,光大豆一亩地就让我多收了200多块钱!”李海清盘算着收成,十分高兴地说。他种了十几年的地,从最初经营1.33余公顷,到现在流转了上千亩土地,在他的地里无数的新技术、新品种开花结果,李海清的小日子也乘着这阵东风,越过越红火。
“土地对我来说就像一块藏宝地。”邓锋震说,他也始终保持着创新精神,持续在“藏粮于技”上挖“潜力”、破“瓶颈”,不断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装备,成功示范推广了适合本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农业新技术40余项,引进推广玉米、大豆、马铃薯、油菜、小麦等农作物新品种32个。
除了新技术推广,与土地有关、与农民有关的事邓锋震总是冲在前面。
2021年7月,民和县马场垣乡、古鄯镇的农民发现玉米叶片上出现大量的虫子,短时间内涉及全县21个乡镇147个村。村民第一时间走进民和县农业农村和科技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寻求帮助。
邓锋震白天去地里了解情况、晚上开会讨论,最终确定由于近期增多的降雨和高温天气给了玉米粘虫适宜的生长环境,从而大面积蔓延开来。由于粘虫繁殖速度快、食量大,防治工作迫在眉睫。
带领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干部职工,邓锋震每天深入民和县各乡镇田块进行调查并开展防治指导,心思全放在地里,20多天来多次开展防治作业,粘虫防控处置率达到100%,将粘虫危害降到最低。
邓锋震说,最高兴的是看到百姓的玉米堆满房前屋后,最幸福的事是坐在老乡家的玉米堆上,听他们说今年的丰收、畅想明年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