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火点亮了西北小城的夜晚,音乐温暖了高原群众的心灵。在民和县桃花源街市的夜空下,一场青年音乐会正以艺术的形式,书写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壮丽诗篇,演绎着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动人乐章。当竹笛合奏《金蛇狂舞》的激昂旋律响起,当北山乡“向阳花”儿童合唱团清澈的嗓音唱出《小美满》的温暖希望,当二胡独奏《秦川新歌》将旧韵新声完美融合,我仿佛看到了乡村振兴大潮中一朵绚丽的艺术浪花,正以文化的力量凝聚人心,推动发展。
这场音乐会远非简单的文艺展演,而是民和县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生动缩影,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艺术化表达。从舞蹈剧《张桂梅妈妈》对奉献精神的礼赞,到《红星闪闪》对革命传统的传承;从《青海小调》中流淌的浓浓乡愁,到《敖包相会》展现的民族交融,每一个节目都超越了单纯的娱乐功能,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个体与集体的文化纽带。这种连接不是生硬的说教,而是通过艺术的感染力,让共同体意识如春雨般润物无声地渗入观众心田。
音乐是人类共通的语言,是跨越民族界限的情感桥梁。音乐会上,竹笛、二胡、唢呐、葫芦丝等民族乐器的轮番登场,不仅展示了中华音乐的丰富多样性,更在旋律的交织中体现了各民族文化的互鉴融通。《阿瓦人民唱新歌》通过唢呐独奏形式呈现,既保留了少数民族音乐特色,又融入了现代演奏技巧,这种艺术上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在文化领域的生动体现。当不同民族的音乐元素在同一舞台上和谐共鸣,观众感受到的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大观,体会到的是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
文艺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体现在文艺活动的每一个细节中。音乐会主持词中特别提醒“请家长牵好小朋友的手”,结束时温馨提示“请随手带走垃圾”,这些细微之处体现的是对人民群众的尊重与关怀。更令人动容的是,演出团体不仅有专业院校,还有来自共青团“伙伴计划”支持的北山乡“向阳花”儿童合唱团。这个细节揭示了文艺为民服务的深层含义——不仅是将文艺送给人民,更是要让人民成为文艺的主角,让每一个普通人都能在文化盛宴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发出自己的声音。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艺活动则是文化振兴的重要载体。“民和之夜·青年音乐会”的成功举办告诉我们,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经济的振兴,更是文化的复兴;不仅仅是物质条件的改善,更是精神生活的丰富。当乡村居民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高质量的文艺演出,当农村孩子有机会登上舞台展示自己的才华,当传统文化在现代语境中重焕生机,乡村振兴才真正实现了从外援到内生、从物质到精神的全面提升。
这场音乐会的特殊意义还在于,它展现了基层文化创新的活力。由民和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共青团和文体旅游局共同主办,体现了各部门协同推进文化建设的合力;选择在桃花源街市这样的公共空间举办,打破了剧场壁垒,让文艺真正走到人民中间;节目设置上兼顾传统与现代,专业与业余,既展示了高水平的艺术成就,又保持了接地气的群众特色。这种创新模式为乡村振兴中的文化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纵观整场音乐会,从《张桂梅妈妈》到《牧民新歌》,每一个节目都承载着特定的文化使命和社会功能。它们或致敬楷模,传播正能量;或传承经典,增强文化自信;或反映生活,抒发人民情怀;或展望未来,激发奋斗动力。这些作品共同构成了一幅多彩的文化图景,在这幅图景中,个人情感与集体记忆交织,地方特色与中华文化融合,传统底蕴与时代精神共振。
当音乐会落下帷幕,观众带着艺术的感动和精神的满足离开现场时,文化的种子已在心中生根发芽。这些种子将在日常生活中生长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归属,对乡村振兴实践的参与。这正是文艺工作的价值所在——它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但却能创造凝聚人心的精神财富;不直接修建道路房屋,但却能修建通向美好生活的文化桥梁。
“民和之夜·青年音乐会”的成功经验启示我们,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应当更加重视文化的力量,更多开展群众性文艺活动,更好利用文化凝聚人心、淳化民风、促进发展。只有当文化繁荣与经济发展比翼齐飞,只有当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足同频共振,乡村振兴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真正筑牢。
今夜,音乐温暖了民和;明天,文化将振兴乡村。让我们期待更多这样的文艺盛宴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绽放,让艺术的音符成为乡村振兴的协奏曲,让文化的薪火照亮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未来之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文艺必将不负使命,为人民放歌,为时代立传,为民族铸魂!
(2025年9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