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隆治乡白武家村的果园里弥漫着清甜的果香,一个个饱满的苹果在绿叶间若隐若现,丰收的气息扑面而来。这片土地上,苹果正成为果农们的“致富果”,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9月17日,村民武文元正在果园里忙着给苹果脱袋,粗糙的手指抚过纸袋时格外轻柔。“再等七八天,这些套袋的富士就能红透上市了。”说话时,武文元的脸上满是期待。 谈起种苹果的二十多年,武文元的话匣子瞬间打开。最初他压根不愿种,觉得不如种粮食踏实,“那时候想着能吃饱就行”。后来试着种了一亩,当年就带来了不错的收入,正应了老人“一亩园、十亩田”的老话。 二十年间,武文元的果树已经换了第二茬。“果树二十年就淘汰了,这些年陆陆续续换了早富士、晚富士、‘花牛’、黄元帅、‘嘎啦’好几个品种。”武文元边修剪树枝边解释。 如今的武文元早已是种苹果的“土专家”,嫁接、套袋、打药样样精通。“每年要打五六次农药,套袋之后就不用打了,这样结出的苹果皮薄、好看,口感也好。” 今年又是丰收年。武文元的果园里,早熟的“嘎啦”早在8月25日就上市了,没套袋的红富士一斤能卖2元至2.5元,套袋的一斤能卖到2.8元至3元,一亩地能产3000斤到4000斤。“西宁的商家已经采摘了1000多斤‘花牛’了,都是订单式的。”武文元算了笔账,五亩地今年能收入4万多元,而晚富士能一直采摘到11月中上旬,漫长的收获期里,虽忙碌却满是欢喜。 不远处的李家村,民和瀛洛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周元生正蹲在果园里,仔细查看苹果的成熟度。“现在主要是早富士和‘香水’两个品种,套袋的果子刚脱袋,再过七天就能晒得粉扑扑的。”周元生说,国庆期间这些苹果就能上市,预计产量能有3万多斤。 除了卖苹果,合作社还搞起了林下经济,养鸡、修鸡舍,“明年打算多养点鸡,鸡粪能当肥料,为苹果树种植打下基础。”周元生说,国庆过后合作社的苹果就会大量采摘入窖,能卖的先卖,卖不掉的就储存起来,错峰销售。 隆治乡的苹果能有这样的好收成,离不开独特的气候优势,更离不开乡村振兴产业政策的支持。“全乡果品种植面积达333.33公顷,主要有软梨、苹果、旱砂西瓜、黄桃、蟠桃等。”隆治乡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张晓彬介绍,仅软儿梨就种植了100公顷,亩产9000斤,产值能达1万元;苹果种植面积66.67公顷,亩产1万斤,产值约3万元。 近年来,隆治乡通过特色果品种植产业项目扶持,极大调动了群众的种植积极性,越来越多的农户像武文元、周元生一样,从最初的“不愿种”到如今的“抢着种”,从单一品种到多品种接力上市,从零散种植到合作社抱团发展,靠着种苹果鼓起了腰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