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今日民和
民和:湟水岸畔好“梅”景
来源:    时间:2025年09月08日    
图片


初秋时节,走进湟水岸畔的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马场垣乡磨湾子村,夏粮归仓、西梅溢香,折射着“瓜果之乡”的别样“丰”景。

磨湾子村地处湟水河南岸,气候温润、交通便利、土地肥沃,全村有350余户、1500多人,耕地面积1500亩,主要种植桃树、玉米、小麦。而西梅加入磨湾子村果蔬“家族”的时间并不长,却托起产业兴村的新憧憬。

“西梅在磨湾子村安家落户,离不开该村带头致富能人刘连奎和刘忠山。”在磨湾子村百亩西梅种植基地里,看着长势喜人的西梅树,磨湾子村党支部书记焦信林如实坦言。

磨湾子村民刘连奎在甘肃亲戚家看到西梅种植效益好,便有了引进种植的想法。

图片

图为采摘收购现场


2017年,刘连奎从甘肃新庄引进种植了八亩西梅树苗,2020年开始挂果,2022年达到盛果期,年产西梅2.5万公斤,年收益12万元。

刘连奎的成功种植,让村民刘忠山也看到了西梅的种植前景。2018年,他也种上了2亩西梅树苗,如今达到了盛产期,年产西梅5000余公斤,仅种植西梅就为家庭带来2万多元的收入。

为让自己辛苦一年的数万斤西梅能够销得出、卖成钱,刘连奎没有把眼光只盯在县内的小市场,而是伸向更远的甘肃一家果蔬销售代办点。

刘忠山的西梅起初也是送到甘肃的一家代办点出售,后来在甘肃代办点出售自家西梅之际,认识了负责嘉兴、大连、山东、宝鸡四大电商仓库的王老板,并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让磨湾子村的西梅有了广阔的市场销路。

每年西梅成熟上市,刘忠山及时联系对接王老板派车前来磨湾子村现场收购西梅。据马场垣乡干部张贵珍介绍,西梅有了销路,村民种植的积极性也高了起来,短短几年时间,磨湾子村村民自发种植西梅面积达到80亩,而且在刘忠山的牵线搭桥下,磨湾子村的西梅从“产”到“销”一路畅通,80亩西梅的收购期15天左右,每天的西梅收购量达2.25万公斤。

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产业振兴。产业振兴首先要突出特色选准致富产业。

磨湾子村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资源,那么产业选什么、如何选,刘连奎、刘忠山等致富带头人的西梅种植经验已经给磨湾子村党支部发展乡村振兴产业给出了清晰路径——种植西梅。

思路既定,关键在落实。2024年,磨湾子村党支部抢抓国家乡村振兴政策机遇,在乡村振兴产业项目支持下,规划打造了215亩特色果品(西梅)种植基地,共栽植西梅苗木1.08万株,其中村集体产业320.16万株,通过政策引导、苗木扶持等措施,鼓励村民种植西梅苗木1830.92万株。

加上村民前几年自发种植的西梅,目前磨湾子村的西梅种植面积达到300亩、1.5万株。

94,记者随磨湾子村党支部书记焦信林走进西梅种植基地,株株幼苗长势喜人,成活率非常高。看着长势喜人的西梅苗木,焦信林对磨湾子村西梅产业的未来前景充满信心和期待。他说,再过两年,215亩新栽西梅苗木就可以开花挂果了,达到盛产期后,全村300亩西梅预计年产量将达150万公斤,以及实现年产值370多万元。

 “现在磨湾子村的西梅种植成功了,但我们不能一直只做‘种植户’,还要做‘经销商’。”焦信林表示,再过两年这批新栽植的西梅挂果后,先把品牌打出去,然后自己搞电商、做直销,通过从产地直通消费者餐桌,把中间流通环节的利润让给村民,进一步提高种植户的收入。